技术开发 频道

在大型遗留系统基础上运作重构项目

    数据缺乏对象封装

    系统中一些数据以原生类型或者简单容器的形式呈现,“对数据的操作”与数据本身脱离,散落在系统各处。这样做的坏处是不容易看清数据代表的含义和处理这些数据的逻辑。特别是在数据结构发生改变时,必须找出所有操作这些数据的地方,同时修改,一旦有遗漏就很容易引入隐晦的错误。

    例如“登录信息”在系统中用Vector数据类型表示,其中各个字符串分别代表DS服务器IP、DS服务器端口、认证模式、安全模式等信息。“共有多少个字符串”和“各个位置上的字符串表示什么含义”等信息在ServerInfoTable类中以常量的形式保存:

    系统中共有5个类、十多个地方引用这些常量,还有一些地方直接用魔法数来访问这些信息。如果新增一列数据,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很容易出错。

    重构办法:

    创建类型来封装原生数据,同时提供对象与原生数据之间的双向转换方法。

    找出原生数据的“索引常量”(如前面的ServerInfoTable),以它为线索,逐个方法进行重构,把其中使用原生数据的逻辑改为使用新对象。在方法入口处把原生数据转换为对象,出口处把对象转换回原生数据。

    一条调用链重构完成后,即可修改其中各个方法的签名,由传递原生数据改为传递对象。

    如果某些操作不涉及其他业务对象,只是操作这组数据,把这样的操作移到新建的类中。

    在调用链附近留意检查是否有不通过“索引常量”而用魔法数直接访问数据结构的情况。

    重构目标:

    与特定数据结构相关的描述和操作都封装在对象内部,“索引常量”和魔法数被删除。

    改变数据结构只需要一处修改。

    小结

    大规模遗留系统的重构一直是困扰众多软件组织的难题。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型系统中的质量问题是经年累月堆积下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从价值最高的地方入手,耐着性子一点点重新恢复代码质量。经过这个咨询项目,eMAN产品开发团队在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划分了细粒度的重构story,建立了持续集成环境,并按照共同探索出的节奏,以测试为驱动、以代码质量为导向,不断重构以改进代码质量,并且积累了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为大规模遗留系统的重构找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