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谁说大象不可以跳舞?

【IT168专稿】作为08年延续至今的热门话题——云计算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IT需要,对于大型企业如何将内部IT与云计算平台协同的内容相对较少。本文从行业角度分析即便实施SOA后,大型企业IT仍然存在的不足,并浅析云计算如何切入,并进行有益的补充。

前言

   经过几十年的信息化建设后,国内一部分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已经膨胀到与业务变革相互制肘的阶段:市场部门敏锐的发现一个新的商机,但被IT部门告知“对不起,完成这个功能大致要两个月,而且准备运行环境,根据用户吞吐量调整系统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可谁都清楚两、三个月后商机是否还在真的是未知数。即便很多大型跨国企业已经具有协调上万家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能力,但作为整个市场生态环境的一个个体,任何一家企业还必须常常根据外界做出各种适应性调整,以确保自己的资金链、供应链、业务链不出现断流的情况。

  上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热潮快速膨胀的SUN,今天似乎也走到被兼并的边缘,虽然造成该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作为一个几乎曾经独霸市场的“大象”,尽管掌握了Solaris、Java、服务器和存储三架马车,但无法在Web 2.0时代来临之际快速转身,实现对新兴市场的占领始终是最关键的原因。

大象为什么臃肿

   首先,我们看看时间用在什么地方,IT为什么总是这么慢呢?

   业务部门与IT部门人员在职业背景、知识结构、经验体系上具有不小的差异,从业务领域转换到IT领域需要时间,在此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次反复;

   企业内部往往存在各司其职的多个信息系统,虽然业务部门提出的修改只是一个点,但经常会牵涉多个系统,提供一个稳妥、可靠的解决方案对于大型企业的IT部门而言是个挑战,更不用说企业中往往还有很多系统并非自己开发的,供应商能够提供何种程度的咨询服务有待商榷;

   企业自身信息系统的容量也是是个关键因素。购买过多服务器、存储来“大马拉小车”,虽然从运行角度看是有利的,但从企业整体来说,反而阻碍了资金链的运转;使用过少的基础环境投资,则容易让用户在经历几个失败的访问体验后彻底放弃您的企业;当然,我们最经常面临的问题往往并不是一次性投资过多或过少问题,而是IT是否可以伴随业务容量成长,并每每预留一定余地的问题。诚然,经过几十家年信息化建设,不少企业已经拥有了一批“资深”的IT专业人员,可上面三种问题还在继续,规划、设计、部署、调整、再次规划这些往往比建设一个最初的应用系统还要耗时。
 

    其次,投资给IT的钱用在什么地方?办公环境、设备、人员、培训、服务咨询…看似都在做“服务于业务”,但似乎总找不到一个Y ($)= 近似的 常量序列,反观IT行业常说的很多“传统行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往往比较确定,如果企业要做到更大、投资更加可度量,那么是否可以把自己造“轮子”的事情交给第三方专业企业来做,而自己仅把握自己擅长的商业领域,按需定量购买这些第三方服务,而不是陷入IT沼泽不可自拔。

   表1:世界范围用户IT消费额 (单位:Billion $)

 
2007
2008
2009
硬件
382
408
423
     年度增长(%)
10
7
4
软件
178
196
211
     年度增长(%)
13
10
8
IT服务
748
819
872
     年度增长(%)
10
10
7
电信
1,843
1,983
2,093
     年度增长(%)
10
8
6
合计
3,151
3,406
3,600
     年度增长(%)
11
8
6

(引自:Gartner (July 2008) )

   上图是对世界范围内用户IT消费的统计,其中不难看出,即便“软件”部分全部估算为直接“服务于业务”的应用,其比例也只有6%,而其它部分并非直接用于业务目的,某种程度看对于一个市场规模不断变化的企业而言,剩下的这94%中也许很大一部分就是无效的投资或者是部分无效的投资。

   然后,就是“大象”虽然是非洲草原的王者,但他也有很多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约束,比如:雨季到底什么时候到来,其他生物种群繁殖数量对于资源的消耗等等。企业更是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原有的托拉斯眼看着新兴地区托拉斯一个个成长起来,但限于周遭多种因素影响,即便想转身却发现生物链条的其他个体要求你继续走下去。

   最后,就是我们总是谈论对于雇员要提供什么样的IT服务,对于客户要提供什么样的IT服务,内外事事有别,因此在设备投资、可用性、性能等方面往往基于双重标准重复建设,这也成为很多企业IT部门一定要事事都自主管理和建设的“理直气壮”的理由。但这也许是IT部门的一家所想,如果从“玻璃房子”(注:早期的计算机系统、现阶段很多大型计算系统往往运行在具有落地玻璃的机房里面)走到销售人员的屏幕前,您会发现它们常常一边用MSN和客户洽谈、一边使用企业的ERP完成登记工作,是IT人为的把本来连贯的业务链条扯断,我们是否可以这样问“防火墙到底挡住了什么?”。

   当时间、投资、外部约束还有企业自己主观官能等因素不断施加到一个大型企业的时候,这个企业的IT就从臃肿变得更加臃肿。大象也许还可以伸长鼻子从高高的树枝上吃到羚羊们无法触及的新鲜树叶,但他可能会经常错过远处为数不多的几片新鲜的草场,因为虽然它和羚羊几乎同时看到,但它挪过去的时候,也许只剩下一些狼藉。

云——创新的计算模式

   作为当前IT行业的热门话题,云计算范畴内的一系列技术(云计算、云存储、云应用、云数据库、云安全、云队列…)可以这么解释: 

   是之前一系列技术的集大成,包括网格(Grid)、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虚拟化…

   把互联网组合成一个计算能力近乎无限的计算机,它可以存储、计算、检索近乎无限的信息资源,具有下列经济特征:

   服务交付能力基于您与云服务商签订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

   服务的使用按量收费,就好像您用水、用电一样;

  “云”令企业关注于创新而非IT基础环境的准备,将企业部署以及运行维护的时间节省下来,企业在云服务商提供的一个计算能力近乎无穷的计算机上开发、部署自己的创新应用,即便使用您应用的用户出现井喷式的增长,您也不必为调整云应用体系结构作“伤筋动骨”的修改,不用花时间添置、测试、优化IT的基础环境,您还是照例为实际使用的云计算资源买单。
 
   不仅如此,微软、IBM等厂商允许您将基于云平台开发的各种的应用部署到云上,为什么这样?

   相信在诸多IT厂商地毯式轰炸的宣传中您对“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有所了解,该运行模式下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被打包成与运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无关的“服务”,企业后续应用只需要使用这些“服务”就可以完成对既有平台的访问,而无需关心这些“服务”后面的技术细节,从某种角度看云计算也是一种特殊的面向服务架构。SOA虽然对企业IT提供很多便利,但并没有解决最终用户获得这些信息后,如何使用的问题。比如:您有个手机应用,您通过云存储或者企业内部的SOA服务获得了当月的销售数据,但他们也许只是简单的数据文本,可您需要给您的客户展示一个曲线图,说明公司的销售业绩蒸蒸日上。这时候最贴心的IT服务莫过于把这个展示曲线图的商业软件也按照您的需要随时下载到您的手机上,而且边下载可以编杀毒,确保这个正在下载的软件里没有包括木马、病毒等令人讨厌的内容。

   总而言之,借助云,庞大的企业可以将信息、数据库、存储以及加工信息的软件保存在一个虚拟的巨大计算机上。而企业只需要将注意力放在商业机会的获取和快速实现上。

大象自己的协调性也许存在隐忧

   另外,针对企业的IT部门,云计算的出现也为开发部门、运行维护部门间的融合,或者露骨地说就是为解决双方的焦点问题提供了一个折衷的方案,下面是两类部门间常见的一些矛盾:

  表2:企业环境下开发部门与运行维护部门的一些矛盾

开发部门
运行维护部门
我知道这个技术可以开发更方便的应用,但为什么偏偏运行维护部门不支持呢?
为什么开发部门总是喜欢用最新的技术,我们要维护的版本太多了,如何说服他们采用这些看起来还不错的技术呢?
我要完成的是业务创新功能,但偏偏要花很多时间帮运行维护部门解决性能、容量问题,这些工作太没有创造性了。
稳定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必须,为什么总要在一个稳定的功能上改来改去,能否控制一下呢?
为了企业应用的长远考虑,我需要把应用分割为很多部分,每个部分运行在不同的服务器上面,这样以后扩展的时候也比较方便,不过要好的服务器,最好是最新的“大家伙”。
为什么他们总要求那么多服务器,我们要控制成本,这么多服务器且不说硬件、软件投资,就说人力和电力的投资也很大,他们难道就没有计划么?
我要改进,我要敏捷,你们为什么总拖后腿?
我要改进,你要跟着我走ITIL,请你们协助改善基础环境的时候怎么总是无精打采?
倒霉,服务器宕机启动不了了,我要凌晨3点跑到办公室协助他们处理被损坏的数据,尤其是那些被“折断”了处理流程的数据,他们怎么就不能在可用性方面多用用脑筋呢?
可恨,什么破程序,三天两头就要重新启动,一天半天还搞不定,他们到底会不会做软件阿?

 

   上面的矛盾相信您可以列出更长的一串,抛开企业内部的各种技术政治,仅从技术角度看对于运行基础环境(Infrastructure)的不确定性和控制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不仅要消耗掉企业IT部门(甚至是相关业务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主要的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内耗往往会耽搁企业宝贵的商业时机。而云的出现似乎有“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意味,如上企业的开发人员只需要专注于业务变革,尽快把新的业务用云应用的方式提交即可,而运行维护人员不用绞尽脑汁天天“伺候”玻璃房子里那些服务器,他有更多时间建立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的流程,确保企业内部、外部的用户可以及时使用到开发人员提交的某个经过验证的版本即可。

   这时大象发现迈开步子跑几步——轻盈了很多。

看,大象开始翩翩起舞

   企业甩开了基础环境搭建的包袱后,由于其对于既有领域的深入理解、以及庞大的人员储备,在开拓新商业领域的时候,可以更加迅速的依托IT技术调整其经营内容,并借助云的庞大支撑能力,将办公室里通过PC和笔记本做生意的客户、在和谐号上借助手机和PDA作查询订单的客户、在码头拿着条码扫描仪准备办理集装箱入库的员工联系在一起,而所有参与方需要做的只是一个到互联网或者是手机网络的连接,至于客户或者员工可以访问的信息以及操作、加工、提炼这些信息的软件也已经就绪——云上。
虽然很多大型企业IT建设看上去规模很大,但围城内的很多人都清楚,不同部门对于IT系统的关注重点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经验因为处理问题的经历不同也相对欠缺,但云提供商背后除了大量的网络设备、硬件和软件外,最难得的是诸多大型跨国IT企业多年IT运行维护支持的经验积累和非常好的实践。虽然从最直接的价格角度看,现阶段云资源定价似乎比企业自己投资完成这些内容不具竞争力,但如果考虑到IT系统运行中的持续投入、以及比较有保证的服务获取能力(基于SLA),其成本优势会随着应用的发展日趋凸现。

   不过,不可否认,现阶段云服务商自身很多也都在摸索阶段,例如:IBM的云存储还在准备阶段;谷歌和亚马逊的“准”云数据库还暂时停留在电子表格阶段,需要应用自己提供事务性(就是在经历一系列商务处理过程后,相关的信息全部提交成功或者全部提交失败的原子性机制,例如:银行的信用卡系统在扣除您余额后准备向超市账户转账的时候系统出现故障,无法向超市转账,那么在系统恢复后,也会将您的余额恢复到支付前的数额,而不会白白扣除)补偿机制…但我们在微软和IBM的下一代数据库产品的特性中已经可以看到基于云平台的数据管理功能的开发计划。可以说云平台的出现也会对已经严重依赖IT系统的企业带来新一轮的优胜劣汰,在实施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IT项目后,企业内部IT资源的潜力已经获得比较大得释放,但您的客户也许感觉不到或者感觉不明显,而云的出现为企业快速对其商业生态环境的各个参与方提供高效的IT服务提供机会,试想同样作为一个电子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当今物流企业因为找不到运力订单焦急万分的时候,如果您因为抛掉基础设施的包袱,可以提前2个月提供基于手机的在途空车配货信息咨询时,您竞争对手的系统会遭到何种冷遇。
基于什么理由我们要“云”呢?这些都缘于互联网拉平的世界里,商业竞争准则正在变化,取胜的因素不是仅仅因为谁大,而更因为谁快。

   一块新的草地出现了,羚羊照例飞奔过去,但它发现大象已经踩在一片云上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奔向远处雨水滋润后刚长出来的一大片草原而去。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