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做个好的作坊也不容易—形式

    这本书是武汉的博文视点公司出版的。这个公司也出版了我的《移山之道》 和 《编程之美》,许多编辑我都比较熟悉。他们团队的口号是—专注品质,不断创新,让精益求精成为习惯。

    这句话出现在所有编辑的E-mail签名档中。 和编辑们E-mail来往多了,久而久之,在他们的暗示下,我也养成了对博文的产品精益求精的习惯。 一本书有内容,有形式。编辑对形式的影响更大一些,上一篇读后感讲了内容,这里我就点评一下这本书的形式。

    1) 封面 - 有人说封面很重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大俗人一个,看到很多黄色。

    封面右上角有 “走出” 二字,但是 “出” 字的上半部份被切了很多,这里一定有很深的设计理念,我暂时还没能领悟。

    2) 书名 - 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本书的正式名字叫 - 《走出软件作坊》。但是在封面和内页上,都印着一个副标题 - THE ITCH OF SOFTWARE WORKSHOP。 软件作坊之痒?  如果只有痒,则不必走出作坊,可以关上作坊门,呼热汤澡之,不亦快哉。

    这本书还有一个更长的副标题:“三五个人,十来条枪,如何成为开发正规军? ”  这个才是能吸引很多读者的营销口号。但是为了成为正规军,就必须要走出作坊么?  作坊有什么原罪,大家要弃之而去?  整本书都没有讲清楚这一点。 爱好文学的周筠老师一定知道,娜拉出走以后,有人预计她或者堕落,或者回来。那走出软件作坊的 IT 人士有什么结果? 这会是很有意思的讨论。

    3) 索引 - 我记得书中提到了HP 公司的某总裁,但是我怎么找到那一段呢? 我想查一查作者在书里是怎么评价 .Net 的,但是全书没有任何索引。 怎么办?  一页一页地翻?  其实各种文字编辑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建立索引,在书籍的最后编加过程中花一两天时间就可以做到。

    4) 插图 - 全书正文 400 页, 愣是一个插图都没有。 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对话,场景,还讲了不少架构,发展趋势等等。难道任何的内容都配不上一幅画?

    5) 排版 - 这本书翻着翻着,就觉得不太对劲,后来发现这本书的偶数页正常,每行34字,但是奇数页每行只有26 字,文字右边有很大的空白。 有些(约五分之一)奇数页的最右下方,会用黑体字印上编者认为重要的句子。 例如p233:

    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
    西是天生拒绝的,就
    如同我们黑夜走一条
    从来没有走过的路一
    样,总以为会碰见鬼
    一样。

    这句话是否值得浪费一整页的页边空白? 我读起来觉得好像什么地方多了一个 “一样”,见鬼了?

    如果这本书两页纸都用34 字一行的设计,现在400 页的书会变成多少页呢?  答:353 页。 如果这样,这本畅销书一年可以节约多少纸张呢? 这个问题留给编辑朋友们。

    6) 校对 -  校对的质量还是挺高的,不过,在p 273 有一句 “并且测试出平”, 我看不懂什么是 ”测试出平”.  在网上查了查,也没有查到。

    7) 文字组织 - 我感觉整本书的文字还可以更精炼一些,原来的文字是blog 形式,难免有些拖沓之处。 成为一本书之后,怎么组织,怎么精炼,那就得看编辑的功力了。

    8) 作者介绍 -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一个同事看,她把书反复翻了几次之后问 - 作者到底做什么的? 这本书没有正经的作者介绍。 封面勒口有一个《阿朱八卦》,对作者有一些八卦和自嘲的介绍,但是对读者了解作者没有太多帮助。 作者在哪个行业,做什么工作,是哪个正规军的CTO, 难道就不能说说?

    我觉得出版社,编辑们肩负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的大任,我敬佩之余,不禁往往从严要求,写了一些尖锐的评论(例如 “其无后乎”),不太利于和谐。然而没有真实的意见,没有开诚布公的交流,哪有真正的和谐? 希望编辑们多批评指正。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