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迷创新不辍十日谈――2009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十大IT创新系列报道之一】
未来世界到底会变得怎样?经济低迷时期,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尽管当前经济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一些领导厂商发布的创新战略,却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曙光,比如IBM最近发布的“智慧的地球”。
为剖析科技创新背后的商业机遇,提振市场信心,澳信传媒IT168.com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经济低迷创新不辍十日谈――2009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十大IT创新”;深入剖析IBM、英特尔、微软、AMD、联想、HP、SAP等10家领导厂商在危机时期的创新策略,解读领导厂商的创新技术、产品及其带来的应用创新。今天推出的是系列报道第一篇,谈的是IBM“智慧的地球”,今后10天将每天“谈”一家领导厂商的创新策略,敬请广大网友关注。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想法,请进入“经济低迷创新不辍十日谈”参与讨论.
危机来袭 IBM“智慧”应对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尽管没有对IT行业产生致命的打击,但也是哀鸿遍野。历史总是会惊人的相似,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危机,大都依靠科技的进步、观念的创新来化解。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司,IBM几乎经历过近代所有的经济衰退和萧条。共同构建“智慧的地球”,便是今天金融危机下,IBM给IT业界注入的一剂强心针。
在IBM2009年论坛上,钱大群提到,大规模的IT革命大约每隔十五年左右发生一次,周期性十分明显:1950年前后电子计算机投入实用;1965年前后大型计算机问世;1980年前后个人电脑开始流行;1994-1995年,互联网爆发性成长。"智慧的地球"恰好吻合了这个神奇的十五年周期。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
那么,"智慧的地球"能够成为继大型计算机、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波IT技术革命吗?
与那些大多显得遥远的愿景不同的是,“智慧的地球”在某些领域已经显现出来,甚至是触手可及。比如,成功运用于08年奥运会的“智能的食品记录追踪系统”,从源头到整个加工环节,足以保证我们的食品安全。在美国某些洲,甚至是巴西,智慧的医疗保健系统帮助医院和个人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我们不必依靠口述和回忆来向医生描述我们10年以前的某个病症,医生也能分享其它地区医生的病例以便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及资料。
“今天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做到更加智慧,只要我们用心!”这是IBM全球副总裁兼及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在“IBM智慧软件2009策略发布会”上反复提到的话。
解读:大块头有大智慧 IBM为何推出“智慧的地球”?
这个概念的提出源于IBM对IT促使人类社会变革的深刻洞察,像IBM这样的“大块头IT企业”在关键时刻,的确需要有“大智慧”。
“当前的金融海啸、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和安全等问题,迫使我们去审视过去。”尽管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在2009年IBM论坛上如是表示,但“智慧的地球”并不是IBM的战略的转型。
钱大群认为,今天,经济形势一方面在下滑,有些局部地区和领域甚至在恶化,世界的扁平联系又使得这种寒冷让大家感同身受;同时,我们的地球又存在太多不智慧的地方,不管是交通,医疗,电力还是金融系统和制造行业,都存在惊人的浪费和效率低下的地方。而这些都能通过构建智慧的地球,采用智慧的解决方案来结局,所以,IBM今天要提出和倡导这个概念。
从今年软件策略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IBM全年营业收入为103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每股收益达8.93美元,同比上涨了24%。根据演讲中BM大中华区副总裁及大中华区软件集团总经理Bete F. Demeke提供的数据,在最近两年内中国区的业务增长达到70%,而且根据IDC的报告,中国占20%的份额,增长幅度也以两倍于市场的速度在发展。IBM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智慧的地球”,只是时间和时机的原因,按照彭明盛的说法,这是一个我们可以做和必须做的时机。所以,智慧的地球概念提出而并不意味这IBM会进行大规模的业务转型。
几年前,整个社会经济面临转型的时候, IBM论坛一直提的是创新。钱大群认为,IBM今天所提的智慧的地球不一个口号,而代表的是IBM以及业界应该有的思维的方向。
如果让构建“智慧的地球”深入人心,可以让我们的IT人员在系统建设时有一个整体的深入考虑,使得新系统的建设不再是简单修补或者重复,而是立足长远。
IBM有过提出深刻影响IT行业的口号的历史,比如“e-business”的思想和理念,几乎影响了近10年的IT系统规划和建设,当然,其间也提出过一些其它显得并不成功的理念,如“随需应变”,而这次“智慧的地球”的理念,很有可能会又一次大获成功。
比如,首都之窗CTO王喆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智慧的地球”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提法,“之所以用“可爱”这个词,是因为觉得它比“随需应变”之类的口号更人性化,我们一直在提“和谐社会”、“和谐地球”,和谐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临需应变不是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基于对需求的预判事先做出智能变化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将地球拟人化,并赋予其智慧,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用一个全新的、温馨的概念提出来,让人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如果我们的环境真的能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智能地为我们提供服务,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资源,还能够大幅度提高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创新的提法,非常值得期待。作为一名IT从业人员,致力于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是非常荣幸的事情,如果有机会,我非常乐意参与到“构建智慧地球”的想法中来,无论是理论完善还是实践尝试,都会令我乐在其中。”
构建智慧的地球 为何让人激动和兴奋?
当我们回顾历史,总是会情不自禁地为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变所暗暗惊叹!即便如此,人类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科技追求的步伐,对因科技而带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也愈发强烈,“智慧的地球”就是这种向往。
王阳博士认为,“智慧的地球”理念概括起来讲,就是三个部分:数字化,信息互联及智能化。构建智慧的地球不可能由IBM一家厂商来完成,其它的硬件,芯片,软件提供商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今天,RFID技术和智能感应技术,已经从理论上保证了我们将一切事物数字化成为可能。马路上的每一辆汽车,每一条铁路,每一座桥梁、每一栋建筑,甚至是生产环节的每一个零件等等,都能通过标签数字话,记录它们自身信息和流转痕迹数据,用于监控,用于改善流程。想象一下,如果每一座建筑上都有智能的感应标签,我们构建出的虚拟城市,可以精细到什么程度?我们每一座桥梁或铁路,都有感应器监控其健康状况,汽车上的GPS定位信息可以帮我们监控交通流量,放置在污染源的感应器能够实时监控污染源的水质情况………。凡此种种,还有什么我们不需要数字化或者不能数字化呢?
除了数字化以外,还需要将这些互联。根据预测,今年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将会达到10亿之多,到2010年,全球平均每个人将占有10亿个晶体管,2011年,实现联网的物理对象--车辆、摄像头、设备、管道、建筑--将达到1万亿。这些对象的普遍连接,就形成我们以前提到的"物联网"。同时,连接1万亿对象的"物联网"将能够与连接20亿人的互联网完全融合,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使人类社会系统、商业系统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成为现实。
正如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文章中指出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的现实。”
“如果我们只能做到感知,而不去设法联通它们,那它们还是信息孤岛,互相联通了之后,我们在上面还能做一些事情,做一些智能、智慧的事情。”王阳博士在演讲中提到。所以,在此之上构建的智慧的应用将是众多软件厂商的机会。
这也是大部分IT企业和IT专业人员听到这个概念时,激动和兴奋的原因。因为企业能够通过它看到IT建设的技术趋势,能够使得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找到相应的位置。
“是的,听到这个概念我很兴奋,这个概念也很容易理解,只要我们真正想建设智慧的地球,对软硬件厂商来说,这里面的机会有很多。”一位IT专业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化集团CIO彭劲松就认为,“智慧地球是IBM将前几年提出的各种主题的再次包容及总结,正是”虚拟化/SOA/云计算使得计算能力更加地Smart了。我现在是国内第一个成功应用云计算的用户,并已体现在商业价值上。所以你应该体会到,构建智慧的地球,我已经参与进来了。”
钱大群在IBM论坛中便提到,有一家企业通过采集交通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提供给政府或者给它的客户。在短短的两年内,这家企业就变成一个20亿美金的公司,它现在的服务不断地被不同的城市或者国家来接受。这是一个例子,如何在收集前端很多资讯,做不同分析以后,开创一个新的服务或者提升服务的水平。这就是有眼光的企业在构建智慧地球的过程中抓住的机会。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又有太多国家和地方,太多行业和应用显得非常“不智能”,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倡导和呼吁构建智慧的地球的原因。
钱大群认为“智慧的地球”对今天的中国 有独特的意义。
他谈到,“在这样的改变中,中国或者对中国的客户为什么更是机会呢?在我们连着全世界以后,在这个时点,如果我们做的对,中国企业和世界企业是站在平等的角度竞争。今天中国很大规模在做基础建设,假如说这个基础建设是智慧的基础建设,不但能提升我们经济增长,甚至使我们的国家更有潜力。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的银行已经是世界上五大了,假如用更新的智慧的能力做风险预估管理。很多银行谈到为什么造成金融危机,就是很多世界银行创造了很多金融手段,明明知道有风险,但是他们做的事情把这个风险转嫁给不同的单位去分散,并没有能力预估风险。IBM最近做的事情在更加智慧方面,很多的中央银行都没有信心说我现在有很多数据,你IBM的超级计算机和我们结合起来帮助银行预估风险在哪里。中国在做基础建设的时候,假如我们用同样的观念,我相信我们会超越很多竞争对手。”
“同样的道理对企业也是一样,虽然中国今天要保8,要成长,我们不断地要转型到新兴的服务型的产业,甚至我们认为我们很骄傲的制造业,在大环境改变的时候IBM在全球分析的是每个制造业,比如说汽车业,比如说寒冬过去以后,会有成功的更好的汽车业,寒冬过去以后会有更成功的,当企业在整个产业过程中,假如做的对,中国的汽车产业利用这个机会提升,在外面的汽车业碰到寒冬的时候,我们把它提升到高附加值的汽车业。如果各个项目结合起来,解决以前的"三农"政策,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假如我们一起合作的话,都可以取得大的突破。我们认为虽然是寒冬,但是只要我们做的对,中国的机会更大。”
构建智慧的地球 提振IT产业信心
在策略发布会后对王阳博士的专访中,当记者问道“我们注意到,IBM提出的构建智慧的地球,已经部分影响到了美国新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为了取得当年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美国政府很可能向智慧的IT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那么,在中国,我们知道政府已经批准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IBM是否有策略和方案来影响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特别是IT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进行智慧的投资和建设?IBM如何做好中国政府的投资顾问,就像你们在美国做的一样?
根据王阳博士的介绍,在年初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第一次举行的美国工商业领袖圆桌会上,彭明盛就"智慧的地球"与奥巴马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并作为与会代表对媒体发表了讲话,再次建议投资于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重申了其特有的优势。奥巴马对此予以了积极的评价:"我们将向彭明盛先生以及其他CEO们所介绍的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投资,这样才能使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奥巴马的态度表明,智慧型基础设施的发展被认为是建立美国竞争优势所必须的,而"智慧的地球"也可能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
王阳表示,“我们非常愿意和中国政府合作,我们针对一些特定的代表性行业,给出了智慧的解决方案框架,请注意,这是解决方案框架,而不是单独的方案。在这些框架中,并不只是包含IBM的产品和技术,还有其它厂商的产品技术。这些行业的解决方案框架已经在其它国家很好的应用过了,特别是其中一些关注民生的重要行业的信息化工程,比如在在新加坡、澳大利亚、伦敦实施的智慧的交通系统、在美国38个州1.2万家医院实施的智慧的医疗系统、智慧的食品监控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想,这些是值得中国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参考的。”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倡导构建和谐的社会,IBM认为还需要构建科技的社会,和谐的地球,在这个过程中,IBM愿意和中国政府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王阳博士很激动的表示。
ITPUB技术主编晓熊评点
智慧的地球,不是一个不着边际的口号,而是一个我们可以立刻行动起来的指南。不管是底层的感知、数据采集技术,还是数据互联互通技术,甚至是上层的软件和计算能力,我们都做好了准备。
今天,中国经济持续下滑的风险依然存在,在各国刺激内需搞建设的同时,我们的政府一定要着眼长远,在美国将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作为保证其竞争优势手段的同时,我们一定不要重蹈当年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覆辙,被甩得很远,只能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在刺激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看清IT技术趋势和即将到来的变革,行动起来,共同构建一个科技的中国,智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