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转危为机 向智慧型基础设施投资

【IT168 专稿】

    2月13日下午,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46对183的投票结果,批准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与布什政府去年年底实施的第一轮经济刺激方案相比,奥巴马方案的重点不再是"拯救金融",而是"刺激消费","拯救实体经济"。尽管该方案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于缺乏透明性而受到一些批评,但美国各界普遍认为,如果能够投资于新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能够收到刺激短期经济增长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双重效果。

    向智慧型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议,是由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的。1月13日,彭明盛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如果向智慧型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则不但能够有力地刺激经济复苏,而且能为美国奠定长期繁荣的基础。

    事实上,早在2008年6月,IBM就提出将"智慧的地球(Smarter Planet)"作为该公司今后3-5年的发展愿景。这个愿景认为,IT技术正在经历15年前互联网革命之后又一次重大变革。如果说在过去15年里,互联网已经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把世界变得更小、更平,那么在下一个阶段,新一代IT技术将被深入运用在各行各业中,通过新的计算模式,使世界变得更"智慧"。具体地说,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便宜,数量越来越庞大,硅片智能的极大丰富,使得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数字化,计算智能被嵌入到各种物体当中,从而在我们周围普遍存在。到2010年,全球平均每个人将占有10亿个晶体管,2011年,实现联网的物理对象--车辆、摄像头、设备、管道、建筑--将达到1万亿。这些对象的普遍连接,形成了所谓的"物联网"。同时,连接1万亿对象的"物联网"将能够与连接20亿人的互联网完全融合,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使人类社会系统、商业系统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在大规模计算机集群技术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今天,人们可以把成千上万的台式机和电视游戏机芯片组合起来,使之成为几乎可以无限增强的超级计算机,并且将其计算能力通过网络对外开放出来。这种被称为"云计算"的计算模式有着极具优势的低廉成本,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使普通人也能够低成本地使用超级计算机集群的强大计算资源,使极大规模信息处理的普遍应用成为可能。无处不在的智能对象,被无处不达的网络与人连接在一起,再被无所不能的超级计算机调度和控制,这一前所未有的"智慧"的基础设施,为创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空间。作为新一波IT技术革命,其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之深远,将远远超过互联网。

    这一前景,毫无疑问引起了奥巴马团队的兴趣。既然1993年的克林顿能够利用互联网革命把美国带出当时的经济低谷,并实现空前的经济繁荣,那么2009年的奥巴马或许也可以利用"智慧的地球"重现这一幕。2008年12月,当时仍在候任的奥巴马团队向IBM咨询了"智慧的地球"的有关细节,并共同就投资智能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的促进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在新一代宽带网络、智能电网和医疗IT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300亿美元,就可以在2009年内产生100万个就业岗位,并能够使美国建立起长期竞争优势。这一结果得到了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1月14日,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滚石》杂志发表致奥巴马的公开信,明确建议利用IT技术升级宽带网络、电网基础设施和医疗系统,对"智慧的地球"所代表的发展方向表示完全赞同。1月28日,在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第一次举行的美国工商业领袖圆桌会上,彭明盛就"智慧的地球"与奥巴马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并作为与会代表对媒体发表了讲话,再次建议投资于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重申了其特有的优势。奥巴马对此予以了积极的评价:"我们将向彭明盛先生以及其他CEO们所介绍的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投资,这样才能使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奥巴马的态度表明,智慧型基础设施的发展被认为是建立美国竞争优势所必须的,而"智慧的地球"也可能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

    过去三十年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金融产业和科技创新来实现。现在,整个金融体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科技创新成为实现经济逆转的关键。科技对于经济的刺激和带动作用,已经被历史一再证明。实际上,通过技术创新来摆脱困境,也是美国的一贯做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彻底走出经济低谷之后,正是诸如原子能、计算机、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革命使得美国在战后继续保持了经济繁荣。而在六十年代苏联的全球竞争对美国构成挑战之后,肯尼迪总统通过实施阿波罗计划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最终重夺竞争优势。八十年代初,里根政府通过"星球大战"计划刺激技术创新,并鼓励以个人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摆脱了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疲软。而九十年代初期,当美国又一次陷入经济低谷使,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国家振兴战略,美国经济受惠于这一战略的远见卓识,在90年代中后期享受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的繁荣。

    那么,"智慧的地球"对于中国是否有可借鉴的价值?中国目前正在迎战经济下滑的风险,同样也需要刺激内需,并兼顾长远发展。这是不是一个我们应该抓住的机遇?

    如上所述,"智慧的地球"是继大型计算机、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波IT技术革命。这种规模的IT革命大约每隔十五年左右发生一次,周期性十分明显:1950年前后电子计算机投入实用;1965年前后大型计算机问世;1980年前后个人电脑开始流行;1994-1995年,互联网爆发性成长。"智慧的地球"恰好吻合了这个神奇的十五年周期。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仅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也必须把握住这场变革所带来的历史机遇。把握住这个机会,我们将能够借助技术革命的浪潮实现新的发展和繁荣,而失掉这个机会,则可能被别的国家超越,而丧失竞争优势。

    例如,现有的城市交通管理基本是自发进行的,每个驾驶者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行车路线,交通信号标志仅仅起到静态的、有限的指导作用。这导致城市道路资源未能得到最高效率的运用,由此产生了不必要的交通拥堵甚至瘫痪。如果能够建设智能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那么就可以实施"智慧的交通",可以将整个城市内的车辆和道路信息实时收集起来,并在超级计算中心中动态地计算出最优的交通指挥方案和车行路线,这无疑将能够大大提升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拥堵。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和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实践表明,通过启用新型的智能城市交通管理基础设施,城市交通效率能够提高20%-25%,汽车尾气排放量能降低12-40%。

    再比如,现有的电力输送网络缺少动态调度、削峰平谷的智能,导致电力输送效率低下。据美国能源部的统计,使用传统电网,大约67%的上网电力被消耗在输送途中。所谓智慧电网,或数字式电网,就是通过先进信息系统与电网的整合,把过去静态的、低效的电力输送网络转变为动态可调整的智能网络,能够对能源系统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各地区不同时段的用电需求,将电力按经典方案予以分配。据估计,如果得到广泛实施,智慧电网将能够在背后帮助人类节省超过25%的电力消耗,其所带来的经济、能源、运输、环保和社会效益将是及其庞大的。

    据统计,在医疗领域,美国每年仅因为病历资料的不全所导致的误诊,就致使10万人死亡。如果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库,不但可以使医疗机构实时掌握病人病史,提高诊断和处置的准确度,挽救大量的生命,而且其本身就构成了极其丰富医疗知识库,对于医生之间的知识分享,医患交流和提升医疗水平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统一电子病历库和其他智能医疗基础设施的建立,将为新一代医疗手段和新型医保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奠定先进的支撑基础,使远程诊断、远程手术、病人实时健康监控、统一医疗保险体系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制度尽快成为现实。

    上面的几个例子只是"智慧的地球"在城市交通、电力和医疗行业中的表现。事实上,"智慧的地球"几乎在各行各业都将得到体现,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因此,"智慧的地球"所代表的新一代IT技术应当得到中国的重视。

    事实上,将"智慧的地球"放到中国的具体条件下来考虑,它同样能够给中国带来长短兼顾的良好效益。

    首先,在短期经济刺激方面,实施"智慧的地球"战略,就需要投资于诸如智能铁路、智能高速公路、智能电网、智能管道等等智能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刺激短期经济增长,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能够带动钢铁、水泥、电力、能源等传统行业,还将消耗芯片、光纤、传感器等大量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从而拉动高科技产业增长,创造大量的知识型就业岗位。这无疑对于缓解当前突出的大学生就业矛盾具有重大的意义。以软件产业为例,该行业每增加1000亿元产值,能够新增30-35万知识型就业岗位。"智慧的地球"战略如果实施,将采购和建设大量的软件系统,对于软件产业产值和就业的刺激作用十分可观。

    其次,新一代的智能基础设施将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开拓巨大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的长期竞争力。一旦中国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那么就可以在其上进行无穷无尽的创新,不但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将在这个新的、巨大的舞台获得创新的动力和空间,而且传统行业中的企业也将被卷入技术创新的竞赛当中,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力将被有效激活,这无疑大大推进"创新国家"战略的发展。

    第三,建设智慧型产业将能够提高我们对于有限的资源与环境的利用率,从而有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在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石油开采等领域的进展将能够帮助我们更为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更有效率。例如,传统的直井石油开采技术使得占总储量60%以上的小油块在经济上不具备开采价值,而运用智能石油勘探技术,以弯管开采地层中的小油块资源,就能够大大增加石油的可开采量,这无疑对于石油资源比较匮乏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在智慧电网、智慧交通和智慧运输等领域的进展,将能够帮助我们更为节约地使用有限的资源。例如,我国的煤储量落后于俄罗斯和美国,但产量、消耗量和进口规模都高居世界靠前,每年仅电煤消耗量就高达10亿吨。据测算,如果不能降低煤炭消耗量,中国煤炭资源的经济开采储量将在40-60年左右耗尽。而通过采用智慧电网,能够使电力消耗降低25%,那么将每年将节省接近3亿吨标准煤的消耗,相当于俄罗斯一年的煤炭产量。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智慧的地球"将帮助我们实现能源与环境资源的"开源"和"节流",其意义十分重大。

    第四,投资于新一代IT技术将为中国创建和谐社会建立必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例如,"智慧都市"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突发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当发生火灾、地震、爆炸、洪水、疫情和治安案件等突发事件时,智慧型基础设施将会在第一时间将事件详情报知管理者,并能根据预定的程序和管理者的指示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实施救援,降低损失。"智能医疗"提供统一集中的电子病历库,可以大幅度降低误诊率,提升诊断和治疗水平,并为未来的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体制奠定基础。这些智慧型系统能够在提高公众满意度、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长久的积极作用。

    最后,"智慧的地球"代表着自互联网革命之后的又一波IT技术变革。IT产业每隔15年左右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周期性十分明确。在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是以大型机为标志的,在1980年发生的变革则是以个人计算机普及为标志的,而在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仅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也必须把握住这场变革所带来的历史机遇。把握住这个机会,我们将能够借助技术革命的浪潮实现新的发展和繁荣,而失掉这个机会,则可能被别的国家超越,而丧失竞争优势。

    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美国克林顿政府初期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战略及其后果。"信息高速公路"最早是当时的美国参议员、后来的美国副总统艾尔·戈尔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提出来的美国国家振兴战略。按当时的计划,美国将用20年时间,耗资2000~4000亿美元,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作为美国发展政策的重点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戈尔认为,信息高速公路将永远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产生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影响,并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巩固美国在高科技行业的领导地位,使美国保持世界范围内的总体竞争优势。按当时的预计,到2007年即美国建成信息高速公路之际,国民生产总值(GNP)将直接因此增加3210亿美元,减少道路交通运输量40%,也相应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仅汽车的尾气排放量每年就可以减少1800万吨,美国的整体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0%~40%。

    可以说是"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催熟了互联网革命,而对比上述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革命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说不但完全达到了当年的预期,而且大大超出。美国经济受惠于"信息高速公路"战略的远见卓识,在90年代中后期享受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的繁荣。中国的情况也与此相似。由于媒体积极报道了"信息高速公路"战略,使得中国的经济决策部门、学者、科研机构和领先企业对此做好了思想准备。随后当互联网革命爆发式,中国及时跟上,享受了那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建立了强大的互联网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这一经验,值得一再回味。

    今天的"智慧地球"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同样是基于IT技术的变革,同样对各行各业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同样能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样能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文明的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对于相关的企业来说,这种科技变革是一定要把握住的。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