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开源软件在中国未来的趋势

国内的比特网近日针对开源的前世今生以及在中国未来趋势的发展策划了一个系列的访谈活动。这次的专访的嘉宾都是是中国开源史上的参与者以及历史的见证者。本次的访问嘉宾是英特尔Linux与开源战略经理陈绪博士。

 

 

 


英特尔Linux与开源战略经理 陈绪


  陈绪:首先很高兴来到天极传媒,也很感谢您的邀请。我们现在谈开源要稍微多一些了。我叫陈绪,来自英特尔公司,属于开源技术中心,这个团队是英特尔内部专门负责Linux以及开源相关事务的技术团队。我做Linux已经很长时间了,对Linux的感情非常深。现在在做相关的事情,和各方面接触,自己也感到相当愉快。

  记者:其实陈绪博士95年的时候进入开源社区,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他本科念的科技英语,研究生是计算机应用,到博士的时候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在95年的时候,开源大的环境并没有像今天这么火,当时您选择进入开源领域是怎么样一个考虑。

  陈绪: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起源于很早的时候,1995年基本上是我本科毕业,开始读硕士的时候,当时机遇比较好,跨专业是一个机遇吧,本科是理工科,科技英语。后来遇到中科院的高庆师院士,他要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后来我就转到计算机应用。95年有一天我看到一篇稿子,上面写着TCP/IP,当时我觉得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很可能成为一个未来,其中基于TCP/IP产生了很多应用,开源是其中一个方向,我觉得这个很有可能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所以当时看准了这个方向。

  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应该从早期开始,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开源是遍地开花。大家都在谈这个概念,厂商参加整个大方向。如果说到今天才参加,跟上会比较吃力一点。95年的时候开始装Slackware,然后应用,当时是用软盘。

  记者:当时你还是学生?

  陈绪:95年7月我本科毕业,9月开始读硕士。和同学搞这个,后来一直做下来,后来开始用红帽、Novell等各个版本都用过。同时,在后面读书期间,每天这样的学习,很大一部分也涉及到Linux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和操作知识,同时也遇到很多社会上的需求,比如说,中国有很多开源的社区,还有很多Linux和Unix讨论区,大家在网上讨论的同时,也希望能有一些现场交流的机会。这样我就在有一些开源社区中担任一些组织工作,帮助组织一些技术相关的讲座,包括组织讲座,自己也去讲一些技术相关的东西。这个过程也是自己促进的过程,你要跟别人讲,你首先自己要清楚,在清楚地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一个是技术,一个是业界的走势,还有相关的一些业界对这个东西重视的程度,和一些进展。整个看来对自己水平的提升,或者说对开源整个概念的把握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记者:开源的概念引入是在1991年的时候,1995年的时候在中国的大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个概念在国外又是什么样的?以你作为一个亲历者来说,你们当时做的事情跟现在比起来,有没有一些好玩的故事给大家分享。

  陈绪:Linux的正式发布,1.0,0.9,那是1991年的事情,那时候我刚上大学,没有任何概念。到1995年的时候,我们开始注意到这个事情,因为整个的光盘,磁盘都引入到中国来了,我们有机会设计这个东西,在这个组织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很多的问题,问题在大家不太适应这个,或者说当时其实是一个DOS的时代,是黑白的时代,还有很多厂商也做了很多技Unix相关的发行版,Unix是一个比较新的,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任务,人民的认知程度也是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的。但是,我觉得它肯定会成为主流,因为核心是它的开放性,厂商之间是共享一个内核的,这一点非常关键。历史上Unix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起源于内核它完全不一样,走向了不同的分支,有BSD,SVR4等等不同的这样一个分支,当时在做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后来加入了一个中国的社区,叫China Unix,现在有很多朋友都知道,它是2001年10月份开始正式上线和运营的,我真正参加它是2002年七八月份,当时正好刚刚加入了这个公司,做开源的工作,Linux,当时是基于四个平台开发,Windows,Linux,Solaris包括两个平台,一个是X86平台,一个是SPARC平台。那个时候加入China Unix之后,很快就成为版主,大家觉得你水平不错,特别是来自开源团队,当时做开源,觉得有些东西肯定可以和大家分享。当时我们组织了第一次聚会,应该是在2002年的10月份左右。

  记者:在北京吗?

  陈绪:在北京,十月份的时候,我记得很快清楚,是在人大对面有一个酒店里面。

  记者:燕山大酒店?

  陈绪:好像就是那个酒店,那10个人到现在回头来看的话,真正参加开源运动,开源工作的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他的提升的速度都很快。

  记者:他们这十个人都是像您这样子的学生吗?

  陈绪:不是,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年龄层,工作单位都不一样,当时有自己单干的,有做安全的,有做JAVA的,有做网络管理的,就觉得网上讨论不过瘾,要下来面对面交流一下,后来大家都是好朋友了,到现在也都是好朋友,这是一个。后来聚会活动进一步展开了,之后又在别的地方吃了几顿,最后大家觉得不行了,要到校园里讲课去,后来讲了好几次。

  记者:你给别人讲吗?

  陈绪:我有时候是组织,有时候参加讲,因为讲的人相当多,中国这个地方,开源这一块的人非常多,能讲Linux比较深入知识的人也很多的。后来去化工大学讲过一次,北师大也讲过一次,后来和很多媒体进行过交流,结合媒体的活动去讲,讲到最后这个气氛就起来了,后来讲的最好的有一次,是我组织的,有一个版主做防火墙这一块的,特别熟,我就约他讲一次,他说行,我准备,一准备就准备了三四个月,那个稿子我们也是第一期稿,最后需要实际的市场环境,我们就调了一台虚拟机给他在那里用,后来他讲的效果非常好。

  记者:他讲的主题是什么?

  陈绪:讲的是防火墙,iptables的使用和相关的运用场景。后来在很多地方他的PPT文件被当作很多地方的标准教材,因为讲得很全面,而且东西是由浅入深,一步步来的。所以中国开源历史上,我参加的活动,我觉得培养了很多人,那个版主叫白金,他加入比较晚,2002年以后来的,加入之后通过我们整个社区的活动和气氛,进步非常快,最后成为这方面的大拿。比如在网站上发言,大家讨论的话,相关问题都直接点名叫他回答,点名叫白金回答。

  记者:你当时做版主的时候,在那一段时间有什么样的积累?

  陈绪:要说积累只有一个成果,这个东西全名叫Linux一句话精彩问答。我在学习Linux和传授Linux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共性知识的问题,很多人来回问,你问一次我回答了,问两次,回答了,问十次我还回答,问100次的时候,回答的劲头就没有那么足了,我觉得我要建立这样一个公有的平台,本身大家解决在开始使用Linux的过程中基础的一些知识问题,一句话问答就是问一句,答一句,不要讲其他各种方面的相关的知识,告诉你答案是什么就行了。你需要做什么,我告诉你哪个文件,后来我觉得要扩大这个事情的模式,需要采用一些新的模式做这个东西。新的模式每一句问答,首先问的人答的人署名,署名的时候这个人的荣誉感就起来了,所以后来回答问题的人相当多,基本上回答问题是这样的,他给我提供的这个资料是一问一答,他的问题是他从社区里得到这样的一个反馈,他的答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最精妙的答案。后来有很多故事,因为这个问答今天是对的,明天就不一定是对的,或者事情在与时俱进,有新的进来,怎么办呢?在署名的时候,原始的那个人也署,后来加的那个人还署,所以很多题目问题后面有很多的作者,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精妙,经过时间的检验,成为大家所普遍认为的标准答案。

  那一次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人把它打印出来,在那里看。现在我也还在继续维护这个文档,平时不停维护,大概半年多的时候出一个PDF版。

  记者:现在还在做版主吗?

  陈绪:继续做版主呢。

  记者:我们知道陈博士就职于英特尔这边,前一段时间从越南回来,能不能讲讲你在那边的一些工作?

  陈绪:讲讲最近的,上一周整个一周时间在越南。这个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Moblin。Org是一个社区,它其实是一个软件栈,包括Linux的内核和一些驱动,还有很多相关的软件。这个开源社区是英特尔主要发起的,现在也是主要的贡献者之一。它针对的平台,更多是针对英特尔的Atom,中文我们叫“英特尔®凌动™处理器技术”。简单说凌动是处理器技术,而Moblin是整个软件栈。这个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做一些相关的活动,来引起社区爱好者的兴趣,这次是一个亚洲的整体活动,很多国家,包括印度、韩国,还有很多地区,台北市,越南也是一站,中国这边是北京和上海,当然中国我们的OTC,开源技术中心的人才济济了,越南那边人员方面不足,特别是一个能够给他们讲技术方面比较深的人,因为在战略方面要给他们把握一下,经过协调之后我去越南给他们讲了一次。

  越南是两个城市,一个是河内,一个是胡志明市。河内是他们首都,胡志明是他们一个比较经济发达的地区,类比的话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去这两个地方,每个地方是一站,每站我讲两场,第一场是讲Linux的开源开发模式和相关的情况。第二个是介绍如何建立这样一个技术的环境,为Moblin服务,从讲的效果来看我觉得非常好,因为从观众的反馈,还有其他几个国家的一些同事过去的,我们知道越南人民要听中文演讲有一定的困难,当时有一个翻译,去了几个同事,最后只有我的两个演讲是全程翻译过来的,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对开发者更加有意义。其他的他们用英文直接说了,介绍应用一些东西。这样讲得比较清楚之后,当地的一些爱好者,包括一些Linux的一些组织,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包括开发模式,如何融入这个社区,如何做贡献,如何获得硬件,还有一个大方向是如何确立的,英特尔整体战略是什么,所有的这些东西我都给他们进行了比较一些具体和直接的回答,他们感到有信心了,方向感有了,有了资源,知道往哪去,能够获得相关的资料,提升自己的产品的价值,或者产生更多有创意的产品,整个的会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同时还有一些当地比较著名的外贸厂商也直接过来找我,说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发展的问题,我们觉得这个Linux是个大方向,能不能给我们建立一些联系什么的,整个来说互动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记者:如果做一个横向比较,中国市场和越南市场对于开源接受程度也好,发展状况也好,能不能做一个横向的比较?

  陈绪:简单说一下,因为去越南的机会也不是特别多,简单了解了一下。中国这边的情况我是了解的,我觉得已经到了井喷的时候。

  记者:重要已经是井喷的时候?

  陈绪:对,大家对开源的认识和开源软件的使用已经到了一个自发的阶段,不是我给他们推了,而是他们主动在用。

  记者:你说用户吗?

  陈绪:大部分的网络管理员,我说的大部分人是网络管理员,开发人员等等之类的。对用户来说可能他们会在不经意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些产品,我这个是上次去越南的时候,找我们的同事借的,这是马上要发布的一款产品,这个产品就是我们标准的叫MID,这个产品里面用的是Linux,它的界面很酷,所以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很可能意识不到它是Linux。

  记者:有点像游戏机?

  陈绪:对,好像屏幕比PSP稍微大一点点,但是它的功能可能更强一些,可以跑得应用软件会更多一些。

  记者:这个已经上市了吗?

  陈绪:估计应该在下个月左右上市,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因为亚洲这边,或者是整个亚太地区,PRC这边,包括台湾相关的生态环境比较好,OEM厂商也更多一些。

  记者:我们把这种新品拿到中国来首发,也是看中了中国的市场。你刚才说了井喷式的成长,我之前也收集过一些数据,中国Linux市场2007年的时候可能有百分之二十七八这样的增长,这样的增长像您说的井喷式的吗?跟你预计的有什么差距?

  陈绪:应该说一个业界的产品能够一年增长28%,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从开源角度来讲,我觉得还可以更大一些,因为用户他的使用过程中,他从不会到会,这是0到1,所以这个市场扩大谁也不能做具体的估计,所以我们更多是看IDC,或者其他相关的调查机构的数据。实际上在中国范围内更多的有些数据没有统计进去,比如用户自己下载了一个,他自己在用,他也没有交费用,他也没有和厂商联系,这个人算是用还是没有用呢,据我所知,在中国这种情况是非常多的。

  记者:现在您怎么看待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比较?刚刚说到了越南这边的市场,英特尔在美国,或者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跟中国做一个比较,十几年前中国是一个后来者,现在咱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陈绪:全世界范围内,中国肯定不是最后的,也不能说第一。越南还属于一个起步阶段,和我们比,从社会上到街上走一走看看建筑,和我们比应该还是有一个时间差,我觉得他们会赶上来,但是还有一个时间差。美国发展已经非常迅猛了,去年我七月份去开过一次会,OSCON,那个会上参会人员比我想象要多。

  记者:大概有多少?

  陈绪:上千人,肯定是上千,这些人来自各个方向,后来做了很多技术方向的设想,讲座的人都是大拿,就是业界老大那种。我简单记得几个,一个是Larry wall,PERL的作者,还有Subversion版本控制软件的作者,等等。开源方面的人,包括很多开源界领袖都在那里做了演讲。从美国角度来讲,他们应该还是比我们先一步,但是我们现在也是逐渐有一个转变,从什么转变呢?从一个消费者,从一个使用者,从一个拿来主义者变成一个贡献者,这方面可能英特尔做的工作做得非常快,走在前面。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涉及到开源技术这一块,我们掌握的是核心技术,我们的开发模式不是说美国人做核心,我们做外围,不是这样的,而是说我们共同开发。一个事情,美国分一半,中国分一半,他们两个团队在一块做那个事情,最后做出来是整个OTC的功劳,在这里面有很多中国优秀的工程师也逐渐凸显出来,特别在上海那一边,上海的研发中心比北京的成立早一些,叫做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是我们的王文汉博士在管理。那边的工作涉及到很多核心的层面,简单举两个,一个是内核,我们知道内核是Linux的核心,大脑一样这方面的东西有很多方面改进,图形方面改进,ACPI的改进,Driver的改进,都是在上海那边,有上海的工程师,中国人完成的。

  另外一个是虚拟化。现在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也是虚拟化,虚拟化从开始到现在,包括很多厂商都参加,开始有VMware,VPC,后来有一个开源的产品叫XEN,这个开源的产品在开发过程中,或者说虚拟化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硬件方面的一些知识,特别是和硬件打交道,提升性能,解决它的各种问题。我们上海团队的产生是直接满足了全球范围内对XEN技术的支持。我们提供的是全方位的代码,包括硬件提升了之后,它的新特性,比如说原来CPU没有考虑虚拟化方面的一些需求,现在硬件方面做了增强。但是这些新特性需要软件的支持,这一块东西都是由上海的工程师完成的,那个团队是我们核心的团队。

  记者:这个在全球来说都是比较核心的开源的团队,是吧?

  陈绪:直接隶属于OTC的员工大概是200人,中国应该占一半,这里面内核和虚拟化团队的人员都是属于做最核心技术的人员,和美国人是在一块讨论需求,所以他们做的是最核心的东西。作为虚拟化的一个重要产品,在XEN方面也有一些中国的面孔。

  记者:我记得2006年底的时候,Novell跟微软有一个合作,开源的厂商跟这种商业软件结成一个相对是联盟式的,这个对开源整个的理念有没有一些影响?其实除了开源以外,还有介于开源和商业软件之间的被成为“混源”的群体的存在,您怎么看待这个群体对开源的影响?

  陈绪:谈这个得谈一下英特尔开源战略,或者叫英特尔软件整体的战略,这个词大家都听到很多遍了,叫Platform of Choice,用户有选择的权利,用户对这方面的需求,我们看到的是用户的需求,用户告诉我,我要装Linux,所以我们的工作是Linux在它的硬件之上跑得更好,所以说一切核心的重点,或者说我们提供XEN的支持,提高Driver的支持,提供一些的内核方面电源管理方面的支持,用户需要节能,都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定的。

  在整个开源发展过程中,开源是一个大方向,大家现在都看到了,可能几年之前大家在想,这会不会成为一个将来呢,会不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存在呢?现在大家都看到这是一个大方向,我们只不过走得稍微早一点,现在依托于多年的技术积累,我们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Novell,Redhat等等这样一些厂商,都在和我们的OTC团队亲密接触,我们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驱动,优化,相关的一些东西,我们在帮他提供,并且做一个很好的支持工作。这样就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用户的需要,包括这个MID产品和整体系列产品的推出,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什么,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几年前,Centrino的推出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当时大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人们的无线需求有这么强,但是英特尔看到了用户其实在要这个东西,只不过厂商没有意识到,我们提前一步把它做出来,都是一个品牌,并且花大的价钱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Centrino这个是无线代名词,用的时候有了这个东西心里就放心了,用起来之后这个无线保证你接得通,它的性能很好,同时我们也不断推动这个技术规格的成长,从最开始的10兆到50多兆到108兆,用户觉得越来越舒服,在使用过程中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使用这个无线,已经像吃饭和睡觉一样的东西了,而不觉得这是一个高端产品,那个东西就是我们所需要达到的这样一个目标,一个方向。

  记者:从整个产业链来说,刚刚我提到一个是混源,开源和商业软件这三个实体,你怎么看待这三个实体?

  陈绪:一般我们不直接说这个事,为什么呢?用户需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用户有这个需求之后,你才能卖得出去,对不对,如果用户没有这个需求,你创造了这样一个新的东西,卖不出去,那就不对了。如果你创造了这个东西,用户感到他需要这个,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那个就是我们要提供的东西。

  记者:MID这种技术,我觉得当时的中国区域的老总也提到互联网时代,对于开源的影响,这个MID应该也是这种时代的产物。咱们做这一块的研发投入是怎样的?包括未来在中国的推广将怎么进行?

  陈绪:现在我们可以说,Moblin,或者MID是一个大方向,几年之前我们意识到用户需求的存在,因为用户每天背着一个大的笔记本跑来跑去,他是有压力的。很多比较时尚的女士就跟我说我要小一点的行不行,功能还要全。现在MID可能就是这样一款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个产品它的推出,我们可能马上就看到这个产品了,但是它的研发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MID的概念提出至少两三年了,技术储备远远不是两三年,应该说英特尔从开始Linux这方面的开发和团队,组建OTC,甚至在OTC正式成立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积极参与制定LSB标准。还有一个叫CGL,就是电信领域的Linux,我们也是积极的推动方。

  这方面的投入是一个持续的延续的过程,同时这个团队不停增长,我们对国际社区,对中国社区的态度是一致的。就是说我们积极融入到社区中去,和社区打成一片,按社区的规则办事,而不是按自己的规则办事。比如说进入内核社区和进入图形社区,就是国际上那个社区的时候,我们不是说我派几个人去跟你们怎么着,而是说我们的工程师完全按照社区的方式来参加社区的工作。这样呢,对于所有的操作系统厂商而言,Linux厂商发布最新版本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到里面已经集成了我们最新硬件的驱动,和最新硬件对Linux进行的补丁。当用户拿到CD或者DVD,到市场上去买硬件产品的时候,买英特尔的产品你是不需要想的,因为它全部支持了,而且跑得很好。在很多会议上,Linux内核的两个顶尖维护人,一个是Linus Torvalds,Linux的创始人,另外一个是Andrew Morton,他们在回答相关问题的时候,都提出了买英特尔的硬件运行Linux肯定没有毛病,因为英特尔的工程师已经做出了相关的努力和贡献。

  英特尔对开源的投入应该是一个持续的,中国的团队建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开始没有人,到现在发展到上百号的工程师,而且这个人的数量在不停增加。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