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BO CEO:商务智能进入收获季



【IT168技术资讯】

    “我最佩服的是林肯,他很善于用人,能把各种各样的人,甚至是曾经的竞选对手的智慧都发挥到极致”。2007年初夏的一天,John Schwarz在接受本刊的采访时说道。作为Business Objects这家商务智能软件供应商的CEO,Schwarz不断地强调人的重要性。“商务智能(BI,Business Intelligence)也进入了2.0时代。如果说在过去的1.0时代,商务智能意味着数据,那么BI2.0时代,核心将是人——用户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高科技让每个人都成为专家”。Schwarz对高科技的憧憬,让人看到了一名“科技乐观主义者”特有的自信。

  1990年Bernard Liautaud成立了Business Objects公司,在国际上率先开辟了商务智能软件市场,十多年来,Business Objects逐渐成为商务智能阵营中最具影响力的独立供应商之一。Gartner的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4年之间,企业的IT投资排在第一位的一直是安全,在商务智能方面的投资2000年时仅排在第14位,而到了2007年却突飞猛进,排到了第一位,而且预计还在上升。

  两年前Bernard退居二线,时任赛门铁克公司总裁兼COO的Schwarz加入Business Objects,成为这家商务智能先锋新的领航人。在Schwarz执掌Business Objects前后,商务智能市场中的角逐者开始掀起此起彼伏的并购风暴。就在Schwarz接受本刊独家专访之后不到两周,Business Objects宣布收购Inxight软件,一家从施乐公司分离出去的搜索技术公司。而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目前规模在5500人,年收入为12.5亿美元的Business Objects也有可能成为一些更大的软件商的囊中之物。

  “我们对被收购丝毫不感兴趣,保持独立很重要”。Schwarz告诉记者,他为Business Objects设立了一个远景目标,在2009年之前,把Business Objects做成一家年收入上几十亿的独立软件公司。精力充沛的Schwarz在赛门铁克期间,就曾经帮助这家公司把业务从不足10亿元美元做到超过27亿美元。

  虽然面对同样的数字压力,“然而,这一次很不同,”在谈论业务和技术时一直很严肃的Schwarz,眼睛里开始出现柔和的光芒,“Business Objects,商务智能,不但可以推动商业,而且是可以挽救生命的高科技”。

  热爱航海的Schwarz掌舵Business Objects之后,除了像其他公司的CEO一样会见股东、拜访客户以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和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交谈,从谈话中吸取对方的创新想法。对于行业趋势的深入了解让Schwarz有了更大的信心,“现在已经是商务智能收获的季节了。”

  用科技挽救生命让我感到很兴奋

  Q:对你本人而言,在软件业界有着丰厚的经验,你是如何运用以往获得经验,来经营一家由众多精英组成的公司?

  A:我其实不太确定自己的经历是否称得上丰厚。我在软件行业工作了35年,所以,每一类软件都接触过,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再到应用程序。我也曾经目睹了一家公司从100人的小规模逐步发展到8000人的大公司。所以,我获得了一些鉴赏能力,能实现从创新的想法到工程开发,到产品,然后到客户的过程。

  我意识到的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如何在个体创新和必要的控制之间实现平衡,因为后者对于高质量的创造和保持专注的方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Q:在你30多年的高科技从业生涯中,最让你感到兴奋的有哪些时刻?

  A:其实有许多。加入Business Objects是让我很兴奋的一件事情。因为在这之前,我的职业生涯中全是在解决技术问题、数据库问题。加入Business Objects之后,我第一次尝试使用高技术手段来解决商业问题和挽救生命。

  Q:挽救生命是怎么讲?BO只是一家做软件的公司????

  A:是的,我们是在挽救商业的同时也在挽救生命。举个例子,我们曾经和一个应急中心合作。他们在医院中使用我们提供的工具来监控疾病、疫情和自然灾害。我们还帮助他们实施了器官移植的管理项目。这些精彩的案例让我直接看到,从科技出发可以去挽救生命。这是前所未有的经历。

  Q:那在你的职业生涯中,经历过的最困难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A:那应该是2000年当我离开IBM的时候,那时我加入了一家小公司,为媒体行业提供电子商务。主要是出售音乐、广播和书籍。最后我们不得不在市场上作价,把这家公司卖掉。这对于我来说是很难过的事情,因为在当时,除了出售公司以外,我们看不到其他更好的出路。

  Q:你觉得自己的领袖风格是怎样的?

  A:我比较民主、开放,善于倾听。我总是尽量把来自不同的人的不同想法整合在一起。但是我比较缺乏耐心,所以,我总是告诫自己,不要急着做决定,要等到时机成熟,充分考虑事情的正反两面。此外,我非常注意不使公司业务个人化——有很多CEO是这样做的。这家公司有5500人,所以,关键在于让每个人都承担一部分责任。我的工作只是去引导和协调,而不是唯一的决策者。当然我必须以CEO的身份来代表公司形象,但我不会让自己成为唯一的决策者。

  商务智能直接进入收获季

  Q:高树楷先生(Business Objects大中华区总裁)曾经比喻,商务智能的萌芽期就像上海的春天一样,非常短暂,很快就会进入夏季。那么你预计,对商务智能来说,收获的季节什么时候会来到?

  A:现在就是了。现在,人们无论是对商业管理,或是机构管理都热情高涨。如果你看看Gartner或者IDC的报告就会发现,在商务智能方面的投资已经成为企业IT投资中优先度最高的项目。

  Q:在这样利好的背景条件下,你对Business Objects的业务预估也会有所提升吗?

  A:我们没有具体的预测数字。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年收入几十亿美元的一家公司。去年我们做到12.5亿美元,今年又有明显的增长。我们相信在2009年以前,收入可以突破20亿,但这个不是计划,是我们的愿景。

  Q:要实现这样的愿景,你预计要跨越怎样的障碍?

  A:我想目前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技能方面。不光是在公司内部,我们的合作伙伴和客户也面临这个问题,如何深刻理解客户在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如何理解正确的决策点,如何把数据呈现给用户,帮助他们更容易地做出非常好的决策,这些都需要熟练的技能。我们在不断创造工具帮助人们使用数据,但是却仍然缺乏对于真正需求的了解。

  另一个挑战来自于Oracle、SAP等大公司在市场上制造的迷雾,他们宣称商务智能是ERP应用在某些方面的延续,这是没有道理的。商务智能的基础价值在于,它是所有应用的延伸,而不仅仅是ERP。

  创新:有序的自由

  Q:对于Business Objects来说,最重要的竞争力来源于哪里?

  A:随着市场上兼并的不断发生,许多真正很有创造性的人才不太喜欢在大公司里面工作,他们会选择加入同样具有创造性,而且反应快速的公司。我们正是这样一家独立、行动迅速而又专注的公司,不会由于人数众多以及内部系统庞大而受困。

  同时,我们公司的组织架构并非错综复杂的形式,我们寻求的是网络式的结构,采取分散式的管理,以便方便地搜集到来自各个角落的创新想法。因为我们对于那些有能力引领自己未来的员工,我们会充分地赋予权力。我们毫不犹豫地采取自下而上式的创新机制,显然,这样的机制形成,需要管理者投入时间,我们会鼓励员工参与到这一过程中。

  Q:关于自下而上的创新,在公司内部有没有一些成功的实例?

  A:例如,网络查询服务(Query)现在是我们的产品上的一颗明珠,但这个想法最初正是来自于和用户的一次会面。当时我们有一个从事生物科技的美国客户,他们需要远程读取公司内部数据库里的信息,而他们不想重新构建基础设施,只想实现简单的功能。我们的一名客服工程师研究了一下,然后提出,如果我们能够为产品界面提供查询入口,就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然后他就召集了一些工程师,开发了一套模型,并向客户演示,果然奏效。其后,他们看到了这个功能的强大作用,就把它加到了企业数据库当中。这样的创新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

  Q:在Business Objects你是怎样实现自下而上的创新?

  A:首先我们有一个愿景,确保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认可这一愿景。具体的来说,就是要通过信息的智能化,帮助客户改善他们的业务模式。每个员工都在思考,他们要如何做才能帮助把这一切变成现实。我们有专门的流程去搜集员工的想法,然后整理、排序,并测试这些想法的可行性,想方设法把它们实现。

  例如,我们建立了一个“实验室”,把最好的、最有创造力的三四十名开发者放进去,但其实这个团队是分布在温哥华、巴黎、印度和中国等不同地点,他们不断收集新的想法,建造新模型,当发现真正有吸引力的东西,就会把它引入工程开发阶段,最终形成产品。所以,我们采用的是一种既受到管理又相对自由的自下而上式创新。归根结底,我们是一家上市公司,是需要盈利的,但是我们通过管理与创新之间的平衡,尽量不让公司的创新部门背上负担。我们现在这样做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公司到了10万人的规模就比较难了。所以我们现在保持在一个容易实现互动和快速反应的规模。

  软件无处不在,人人都是专家

  Q:谈及软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你对商务智能的长远预测是什么?

  A: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大潮流。首先,是网络服务变得日益重要。在网络上,连接不同应用的服务和功能将越来越强大。原先这些应用软件是被设计成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的,将来它们将变成可以互相协作。

  其次,未来的应用将更多地迁移到移动终端上面。软件将围绕移动终端的特征展开设计,例如,用户界面将会很不一样,要充分考虑到语音操作或适用于移动终端的小屏幕。这将是一个给我们带来革命的趋势。

  第三,软件将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将变成终极目标。人们在过去要思考,怎样在电脑上打开复杂的浏览器,打开一个个程序。在未来,人们只需要想到简单的动作,获取数据、设计一所房子,就像打个电话一样简单。软件将无所不在,但是却将隐身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当中。这需要结合图形、语音和媒体的技术来实现。所以,软件会变成环境的一分子。

  Q:你认为BI2.0 不同于BI1.0的地方在哪里?

  A:最大的不同是,在1.0的时代,你需要专家。你需要专家告诉你,数据在什么地方,如何建立一个报告,如何做查询。而在2.0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读取到数据。每个人都可以协作,社区的概念将形成,尽管里面的人有可能隔着半个地球,说着不同的语言,他们彼此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知道对方的存在。BI2.0使得人、数据和工具充分融合。

  Q:在软件行业,并购时有发生。每一个公司既有可能收购其他公司,也有可能被收购。Business Objects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策略?

  A:我们所在的行业竞争很激烈,软件公司之间的并购趋势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希望做收购者,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收购其他公司,它们都是非常专注于BI领域的。我们的战略是:在自己擅长的部分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缺乏技能之处通过并购来解决。我们希望成为真正可以把商务智能变成现实的领先者。我们认为,只有保持独立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对于被收购丝毫不感兴趣。

  Q: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保证并购的成功?

  A:对并购来说最重要的是寻找合力。在很多情况下,并购只是为了获得用户,而产品的重合却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两家公司原来的产品很类似,客户就不得不从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它们是很讨厌这样做的。所以,这是一个代价高昂,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们寻求的是互补性。这意味着尽可能少的产品重合,尽可能多的合力。所以,我们真正收购的是竞争力。购买商务智能方案的客户,和购买财务报告方案的是同一群人。我们在满足客户需求时,并不需要替换他们原来使用的方案。这就是合力。

  中国:一步跨越10年

  Q:你对中国的商务智能市场有怎样的预期?

  A: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增长很快,目前差不多有100人在负责中国业务。我们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或第四大经济实体。当中国的客户完成了实施ERP以及基本的自动化之后,他们将会对商务智能非常感兴趣。我们已经在一些领先的公司看到了这样的潮流产生。而且我们相信,在世界其他地方需要15年才完成的过程,在中国有可能在两三年内实现。

  Q:所以你认为中国有能力一步跨越10多年?是什么让你有这种信念?

  A:是的。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可以跳过很多误区,可以看到,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因而可以更开放、更大规模地发展,而且,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采用更先进的方案。

  回顾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发展历程,由于自动化产生了许多孤岛,即,一个部门在做一件事情,另一件部门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而且到最后它们不能很好地融合,而在中国,我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认为中国可以避免走欧美企业走过的弯路,只用2~3年的时间就可以经历10多年的发展。

  约翰·施瓦兹(John Schwarz)个人档案

  Business Objects公司CEO

  赛门铁克公司前总裁和首席运营官。此前,在IBM 就职长达25年。

  目前还担任美国信息技术协会(ITAA)软件部主席。

  拥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位和Manitoba大学的计算机学学士学位。2004年,被Dalhousie 大学授予法学荣誉学士学位。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