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毒产业“反哺”杀毒产业
病毒和杀毒软件是天敌吗?如果熟悉一点这个表面上刀光剑影的行业,你也许要三思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某杀毒软件公司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新增病毒数量狂增,几乎等于以往所有病毒数量的总和。其他大小杀毒软件厂商发布的病毒报告的主题也几乎永远一致:病毒越来越多、越来越猛。其实,我们不难读出数据背后的潜台词——病毒越多越猛,杀毒软件越有价值。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那些病毒产业链上的参与者是直接获益人,那么杀毒厂商则是这场病毒灾难的间接赢家。
有人可能会疑问:杀毒软件并没有第一时间把病毒消除得干干净净,何来赢家一说?其实,只有病毒没有在第一时间被消灭,只有病毒的愈演愈烈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杀毒厂商才可以笑到最后。试想,如果一年365天,病毒都悄无声息,乖得不能再乖,网民自然就觉得电脑的安全没有受到威胁,也就很少有人会主动积极地去购买或升级杀毒软件。
事实上,在消费类软件品种中,几乎是唯一能够免受盗版侵扰的是杀毒软件,一直占据软件销量的榜首位置的也是杀毒软件。而在最近几个月,网络病毒的横行更是让一些热门杀毒软件卖得飞快,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病毒和杀毒软件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牵扯”。
“病毒肆虐之时,却是杀毒软件热卖之际”,听起来有点黑色幽默,但的确是事实。有网友曾经言辞激烈地说道:“杀毒软件在‘熊猫烧香’事件中一度‘集体失语’,态度多少有点暧昧,病毒的背后黑手很可能就是某些互联网企业。”
“帝国”的命运
每次某种病毒大规模暴发,一般都是“穷凶极恶”,中招者无数。此时,各大厂商都会适时抓住时机,宣传自己的产品,和对手大打口水战,甚至不惜互相拆台。在诺顿发生误杀事故之后,趋势科技就发表声明,称自己产品的误判率为零,似乎忘记了两年前因错误升级导致用户损失、总裁被迫在日本电视上道歉的事情。
“病毒造成损失越大,杀毒产业利润越丰厚”,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式的方程式,也是一种现状。只有跳出这种病态的价值方程式,杀毒软件才能跟某些问题彻底撇清。
目前,查杀未知病毒已经成为国际反病毒技术的一种趋势,伴随这这种趋势,杀毒软件能否查杀未知病毒有可能成为检验杀毒厂商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厂商的杀毒技术如果还是滞后于病毒生产,还是躺在现有盈利模式上沾沾自喜,一旦“预杀毒技术”成为主流,需要病毒产业“反哺”的杀毒厂商必然会被淘汰。
网络经济的乘数效应能够让利益来得更快,因此,网络创富早已褪去了先行者的智慧色彩,目标直指名利。在这样简单明了的目标驱动下,很多做着网络财富梦的人都希望一夜成名,有了名,利益自然滚滚而来。利益驱动,并不是坏事,有了目的性,也就省去了很多弯路和无用功;但坏处也显而易见,过分的逐利性导致某些行为的偏向和失控。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截获的新病毒中90%以上带有明显的利益特征。
无序则是目前网络经济的另一大特点。没有成章的网络规则,有的人难免打打擦边球,甚至抱有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在对“熊猫烧香”病毒案的审理过程中就碰到了立案难、取证难、定罪难等诸多难点,这都将妨碍网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网络经济已经发展到不容忽视的规模了,如何正确引导网络经济向规范的方向发展是迫在眉睫。“熊猫烧香”只是网络世界中灰色创富模式的冰山一角,但也许会成为加快网络规范建设的一个契机,毕竟网络经济要从无序走向有序。
本文来自中国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