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结构型模式专题总结


对变化的封装

    如何应对变化,是软件开发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许我们不能够杜绝变化的发生,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让变化降到最低。“找到系统可变的因素,将之封装起来”,通常就叫做对变化的封装。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在《Java与模式》中讲的很清晰,抽象化与实现化的简单实现,也就是“开-闭”原则在类层次上的最简单实现,如下图所示:


                                               图6


    在这个继承结构中,第一层是抽象化,它封装了抽象的业务逻辑,这是系统中不变的部分;第二层是实现化,它是具体的业务逻辑的实现,封装了系统中变化的部分,这个实现允许实现化角色多态性的变化:


                                              图7


    也就是说,客户端依赖的是业务逻辑的抽象化类型的对象,而与抽象化的具体实现无关,不在乎它到底是“实现化”,“实现化2”还是“实现化3”,如下图所示: 

                                           图8

    每一种继承关系都封装了一个变化因素,而一个继承关系不应当处理两个变化因素,换言之,这种简单继承关系不能处理抽象化与实现化都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9


    上图中的两个变化因素应当是独立的,可以在不影响另一者的情况下独立的变化,如下面这两个等级结构分别封装了自己的变化因素,由于每一个变化因素都是可以通过静态关系表达的,因此分别使用继承关系实现,如下图: 



                                                         图10

    在抽象化和实现化之间的联系怎么办呢?好的设计只有一个,不好的设计却有很多中,下面这种设计就是继续使用继承进行静态关系设计的类图: 



                                                        图11

    这样的设计其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出现的是多重的继承关系,随着具体实现化的增多,子类的继承关系会变得异常复杂;其次如果出现新的抽象化修正或者新的具体实现角色,就只好重新修改现有系统中的静态关系,以适应新的角色,这就违背了开放-封闭原则。正确是设计应该是使用两个独立的等级结构封装两个独立的变化因素,并在它们之间使用聚合关系,以达到功能复用的目的,这就回到了我们的桥接模式上,如下图所示: 


                                                          图12

    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好的设计通常没有多于两层的继承等级结构,或者说,如果出现两个以上的变化因素,就需要找出哪一个因素是静态的,可以使用静态关系,哪一个是动态的,必须使用聚合关系。

    更多的设计模式文章可以访问《.NET设计模式系列文章》

参考资料

    Erich Gamma等,《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Robert C.Martin,《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

    阎宏,《Java与模式》,电子工业出版社

    Alan Shalloway James R. Trott,《Design Patterns Explained》,中国电力出版社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