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频道

工业互联网下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破局

由于老杨经常在公众号发布关于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文章,机缘巧合下与芜湖火种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陈岩董事长相识,在近一个小时的微信交流中感觉陈总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非常独道的见解,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在中小制造企业的落地应用,陈总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论,从字里行间感觉出陈总在制造行业有非常深厚的研究功底及应用落地经验,下面将老杨与陈总就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及工业互联网落地应用的讨论分享如下:

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是人,我认为做工业互联网最主要的主力军就是懂企业的人,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从整个工业物联网行业来看,尤其缺乏专业的数字化人才,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今年安徽省的高职院校有五家获批了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我与其中一家院校合作搭建产学研通道,做了一个订单班,有59个人,由学校负责培养专业工业互联网人才,我负责运营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市场,点对点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其实我早在2018年就开始就与院校有合作做数字化定点人才培养项目,但因为当时市场环境及企业数字化意识差,艰难做了一期后就难以继续了,现在芜湖的数字化环境大好,芜湖市政府,目前是整个安徽省工业互联网抓的最紧重视程度最高的,工业互联网做的是最好的。当前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风口,我又开始重新启动这个项目。

针对传统的制造业如何数字化转型,前期我做了深入的调研分析,最后选择了中小微企业这个赛道,我要做的课题是中小制造企业在无信息化、无自动化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把处于工业2.0阶段的企业跳跃到工业3.0。我通过研究发现市面上传统的数字化转型做法并不适应中小企业,在没任何信息化基础的企业中一开始就搞自动化是行不通的,中小制造企业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什么资源都很缺,怎么办?从工业互联网出现的那一刻起它的本质就是专为中小企业赋能的,这个定义是对的,但在一些互联网厂商那里慢慢变了味道,我们在看德国的工业4.0,它主要是解决中小制造企业的问题,我们在与德国相关专家沟通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德国工业4.0的主要对象还是中小企业,所以中国的工业互联网的对象,也应该是服务于中小企业。

有没有一个好方法来解决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问题?能不能进行经验复制?

从2018年起,我对大中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课题一直在跟进、提取经验,研究这些企业间有没有行业共性、可复制性,能不能将这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模式进行复制,最后发现复制很难,为什么?千企千面,管理个性化、应用个性化场景太多了。

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目前的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不愿转、不敢转?为什么?他们以前在ERP项目上搞怕了,如果你现在让他们上MES,敢用,而且还会用的很好,但反而上了ERP系统用不好,为什么?因为系统的功能灵活性差,难以适应企业多变的应用场景。所以我们现在为企业做数字化项目,就是订制化,根据企业的业务场景灵活订制,同时尽量简化,简化成解决企业一个点的问题。比如我们给传统的离散制造业做数字化,先不走自动化这条路,看能不能用简单的数字化工具来解决企业的痛点,逐步用平台化思维来指导企业转型,我们反其道而行,以自动化为目标反推数字化建设,先建立的数字化模型,再做些数字化应用,场景应用以后我们再反推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自动化来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总之就是要为企业着想,让企业利用数字化提升效率,提升质量,降低人员成本,降本增效,开源增效。

通过这么多年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小企业做体系化、平台化的难度太大了,但并不是要抛弃平台化,是要从体系化、平台化的思维来帮助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我们在帮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会针对每个企业的管理特色做方案,比如企业要从提升效率这个单点出发,那么我们就解决这个单点的问题,但我们会从整个公司的体系角度、系统的看问题,到底它的堵点和痛点在哪里,解决这个点能不能把整体的效率提升。在这我们摸索了一套方法论,正如最近芜湖政府在报告中提出的工业互联网不是技术问题,是哲学问题,是方法论的问题,在这方面政府已经看得十分透彻了,我们作为服务企业更应该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搞通、搞透。

为什么很多大厂搞数字化转型失败了?

实际上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被很多软件企业带偏了,实际上工业互联网一直被定义为服务中小企业,而且是行业级的应用,但很多互联网大厂一直强调生态、一直强调连接,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做规模化、为自己做上市造势,他们不是真正为中小企业解决问题的。比如在软件功能设计上,一些互联网大厂的软件并不是以企业业务为中心,从生产和业务端来进行软件定义。还有一点就是中小企业很难标准化的应用场景,大厂的软件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它所谓的标准化的思维逻辑来做,但实际上中小企业很难标准化,怎么办?我们的思路就是先选择一个点,重点突破,然后再选择一个点,就这样一个点一个点的解决,最后逐渐的最后还是要走到标准化上来。我要求所有的项目人员必须下沉到项目现场,实地去感受,要适应这种非标准化的场景,但是为企业做的数字化规划路径,一定要按标准化来执行。

工业互联网的效率再朝上提升,必须组织重构,如果不调整,整个组织效率有可能会很低,所以企业数字化转型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因为工业互联网解决的是企业整体性、系统性的问题,一个点效率的提升,会导致整个场景有波动因素,有时候局部的效率提升,是会破坏企业整个内部平衡,企业老板有时候是需要维持平衡的,如果处理不好,必然导致整个效能的下降。

为什么数字化会成为背锅侠?

在制造业工厂,人是核心,中小企业最大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就是人员的变动频繁,人员的变动会导致软件系统的使用性很差,而中小企业又缺乏培训机制,新手上岗会系统用不好,影响了工作效率,在领导眼里就认为软件易用性差,功能差劲,但实际上这是工厂自身的管理问题,不能怪软件系统。所以说这种情况下工业互联网,它是背了锅的,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管理矛盾的锅。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长期主义。

为什么这么说?前段时间政府组织工业互联网学习班赴天津考察学习,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津港的数字化转型做的非常好,好在哪儿?就两个字:实用!我们了解到,他们投了大笔资金做数字化转型,目前的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从应用情况来看他们使用这套数字化系统的效率是原先人工效率的60%,也就是现在的数字化还赶不上以前的人工。是不是很多人要问:为什么应用了数字化,效率反而还不如传统的人工?为什么这么低的效率还要用?其实这些问题人家在做转型之前已经规划好了,已经预见了目前的状态,所以他们对目前的现状是接受的,知道现在是有60%的差距,还40%的提升空间,有差距就要改善,人家在第二年会逐步改进,到第三年要实现的就是数字化要比原先的人工要提升30%,能耗降低20%,人员减少60%,所以他们做数字化转型目标很明确,关键,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根本不敢有这么大的投入,都想立竿见影,急于求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而言,他们敢于试错,因为他们目标明确。

天津港的案例中还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以前做数字化转型是花重金请的外部团队,这个团队也曾经做过很多优秀的案例,但在这里失败了,后来领导非常有魄力的说我们成立一个数转办自己做吧,生产部门、IT信息部门、规划部门三个部门合并在一起合作进行数字化转型工作,才取得了现在的成果,正因为他们以实际应用场景为基础、有规划、有目标,同时过程可控性强,将前期的阵痛问题也内部达成共识,所以做的非常成功。

老杨最后总结:

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异常坎坷,首先企业领导人要有明确的规划及清晰的目标,要坚持长期主义,能耐得住寂寞,有敢于试错的心态,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做数字化转型一定要基于应用场景,提升效率,以降本增效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原则,可进行单点建设,也可多点共同推进,但一定要具有平台化、系统化思维,专业数字化人才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所以企业要在转型的同时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而软件企业也要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与企业一同推进数字化建设工作。

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