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需要互操作
各种开源软件与各种私有商业软件在各自相互之间,在各个层次上的互操作性问题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开源软件在实现互操作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执行开放标准,解决互操作性,已成为当前软件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全球一体化和快速增长期,需要有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来实现计算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共享,为此呼唤实施开放标准
而开放标准指的是通过应用编程接口、通信协议以及数据和文件格式,使用公开发布并为公众认可的技术规范来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开放标准的全部价值在于它对异构系统灵活性的支持,只有采用开放标准才能建立支持异构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统一平台。
所以,解决软件的互操作性,包括解决开源软件之间、私有商业软件之间,以及开源软件与私有商业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并已形成当前软件产业发展中的一股技术潮流。开源软件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它充分体现开放标准实施的过程;面对应用解决方案,它既适合于建立开源架构(Open Source Stack),也适合于建立混源架构(Mixed Source Stack),且更有利于建立在松耦合条件下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这是一种有利于解决异构系统之间在相互通信、交换数据困难时的符合开放标准的架构);以及采用虚拟化技术的共存架构(这是一种扩大互操作性概念的架构);开源软件的社区协作开发方式,是建立开放标准统一平台的一种创新模式。
这里要指出的是关于互操作性的概念。所谓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指一个软件系统与另一个软件系统互相间具有接收、处理并共享所发送信息的能力。有人认为,兼容性也可以归纳在互操作性的范畴内。
所谓兼容性( Compatibility),指某个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符合另一个系统的接口要求,从而使该应用程序也可在另一个系统上运行,这时对该应用程序符合某个接口的能力称为兼容性。从上面对互操作性和兼容性概念的表述来看,它们间有共性,也有区别,一般来说互操作性涉及到接口、协议、格式的公开性、一致性,内涵更丰富,具有公平性、主动性、战略性的特点;而兼容性则具有依附性、被动性、短期性的特点,并可能要承担“反兼容”的风险。
在虚拟化技术环境中,通常指物理服务器可虚拟成多个虚拟机的应用,操作系统是在虚拟的硬件上运行的,所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操作系统,有人也把“共存”理解为“互操作性”,这是扩大互操作性概念的一种看法;而且服务器虚拟化只是起点,公用计算才是其目的。本文下面要谈论的互操作性指的是其广泛的概念。
谈到互操作性,是分层次的例如:不同厂商(不同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标准的互操作;架构的互操作;网络的互操作;应用软件的互操作;操作系统的互操作。
同厂商之间的互操作
对于开源软件发布商来说,为了向市场销售产品,售前需取得众多配套的硬件厂商(IHVs)、软件厂商(ISVs)、系统集成厂商(SIs)的支持,进行产品配套的兼容性测试和质量认证,从而实现不同厂商不同产品相互间的互操作。
2006年,国内Linux品牌与Dell、HP、TCL、华硕、神州数码、同方、七喜等PC厂商签订600多万套预装协议(联想、方正也正在对不同的Linux发布版进行配套选型);IBM为中科红旗的服务器Linux操作系统进行质量认证测试工作(这是IBM继Red Hat、Novell之后为全球第三家Linux发布商进行质量认证测试)。从而使开源企业与其相应的配套企业实行了不同产品之间的兼容性(互操作性)。
2006年微软和其他25家软件与硬件厂商组建“互操作厂商联盟(IVA,Interoperability Vendors Alliance)”, 目的是确保这些厂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与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应用产品实行互操作,在这些厂商中,如Novell、Sun、Sugar CRM、Xen Source、JBOSS和Red Hat等均为开源企业。
Spike Source等多家开源软件公司也联手组建“开放解决方案联盟(OSA,Open Solutions Alliance)”,以确保他们产品之间能够互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