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活用XP:(四) 需求和故事

    采用用例技术

    用例技术保持了需求的简单原则,用例和形式和用户故事非常的相似,但是用例具有自己的格式,虽然这个格式也是可以任意定义的。用例的重点是表示系统的行为。我们看看上面的例子如何用用例来表示:
   
    主要角色:业务人员
    层次:业务流程级别
    前置条件:收到汇款
    基本流程:
    1 业务人员选择汇入汇款业务。
    2 业务人员输入必要的汇款相关信息。
    3 业务人员将汇款转入收款人帐户。
        3.1 如果收款人为本银行帐户,直接入帐。
        3.2 如果收款人为同城同业(本地的其他银行),则通过同城同业转汇给收款人(后续如何处理?)
        3.3 如果收款人帐户属于异地同业(异地的其他银行),则通过银行的帐户行将汇款转汇至异地,并支付帐户行转汇的费用(后续如何处理?)。
    备选流程
    暂缺
 

    可以看到,用例表示的内容和用户故事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用例比较强调格式。虽然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格式,但是在同一个团队中,尽可能使用相同和相似的格式(不同的用例可能需要不同的用例格式)基本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代表了业务人员和系统一次交互,流程非常的简单,但是已经覆盖了一个成功的流程。我们看到,流程的每一步都高度抽象的原因是该用例的层次是业务流程级别的。(业务流程级别也仅仅是一种约定,并不是标准)。利用层次的概念对用例进行精度的划分。在上面的例子中,低精度的用例主要的目标是把握系统的全貌。在RUP中,这种用例也被称为业务用例(Business Use Case)。在原先的用户故事中,对分支情况描述比较含糊,但采用了用例的这种描述形式,分支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和前面一样,分支情况的表述也有很多种的形式。

    用例技术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了大量的经验积累。在XP项目中采用用例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XP中应用用例也必须遵循XP的原则,以及精益编程的思路。所幸的是,这些思路是非常自然的,使用用例技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本文并不打算详细的描述用例技术,如果要深入了解用例技术,有几本书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见附录)。

    先把握系统的全貌:在做需求的时候,常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需求分析人员花费了很多的心思来精华、完善某个用例。对XP来说,这种做法并不推荐,而根据精益原则,这种行为存在浪费的可能性。我们对软件、对项目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因此,我们在项目一开始就深入到需求、故事、或用例的细节,分析人员的能力可能很强,能够正确的捕捉到用户的实际需要。但是一个星期之后我们对需求的认识就有可能发生变化,也许是原先对用例范围的界定出现了问题,也许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用例效果会更好,也许原先处理用例的思路不正确。不管如何,需求变化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用例越详细,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时候,原先花在精化用例上的时间就被浪费了。

    因此,不要在一开始就精化需求,一开始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放在尽可能全面的收集用例,了解整体的业务流程,分析主体业务流程等工作上。在获得了系统的全貌之后,你会发现你原先对系统的认识是不充分的,用例需要根据新的思路进行重新排列,用例的优先级需要调整,在UML图中,往往有一张系统的用例概览图,这张图所表示的就是系统行为的一个概述。
   
    寻找优先级高的用例进行精化:我们在上文提到了需求优先级的判断,用例的优先级判断和需求的优先级判断相似。在讨论迭代的时候我们说过,前几次迭代的主要目的是要识别出项目风险。因此,寻找有代表性、优先级高的用例进行精化,能够帮助开发人员更快的理解领域知识,构建起初步的领域模型。

    继续上面国际结算的例子,在完成总的用例图之后,我们发现,银行的业务非常的复杂,如果缺少领域专家,要在短时间内领会领域逻辑是非常困难的,同时,我们发现,汇款的业务在日常业务中所占的百分比是非常高的,而汇款业务涉及到了大多数的领域知识,而业务流程却相对简单。因此,我们决定,先把汇款的用例作为一个突破口,在完成了这个用例之后,我们的开发人员就会对业务领域有着比较深入的认识,也就能够进行更复杂的工作了:

    主要角色:业务人员
    层次:业务流程级别
    前置条件:收到汇款
    基本流程:
    1 业务人员选择汇入汇款业务。
    2 业务人员输入必要的汇款相关信息。
    3 业务人员将汇款转入收款人帐户。
        3.1 如果收款人为本银行帐户,直接入帐。
        3.2 如果收款人为同城同业(本地的其他银行),则通过同城同业转汇给收款人(后续如何处理?)
        3.3 如果收款人帐户属于异地同业(异地的其他银行),则通过银行的帐户行将汇款转汇至异地,并支付帐户行转汇的费用(后续如何处理?)。

    备选流程
    2.A在任何时候,业务人员都可以应客户的要求对向汇款银行进行查询。
    2.A1在收到汇款银行的查询答复之后,记录答复信息。
    2.B在任何时候,业务人员收到汇款银行要求退回汇款的授权。
    2.B1如果汇款未被提走,根据要求将汇款退回汇款银行。
    2.B2如果汇款已被提走,通知汇款银行无法处理,用例结束。
 

    注意到,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对用例优先级的判定条件和上文的稍有不同,我们选择有代表性,但又相对简单的用例作为高优先级的用例。这样做是因为对业务领域比较陌生,一开始实现复杂的需求有很大的难度。所以,虽然我们提供了一些制定用例优先级的思路,但是实践的时候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

    迭代精化:用例的编写过程是一个对业务领域不断熟悉的过程。随着调研的深入,不断有新的问题显露出来,需要补充或修改原先的用例。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一个增量内,在对用例B精化的时候,发现用例A中忽略了一种情况,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补充用例A。例如,我们在精化其它用例的时候,发现汇款用例中忽略了报表的需求,这样我们的工作又必须回到汇款用例上。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要过分的修饰用例,不要把精力花在用例格式上,这样只会造成浪费。

    第二种情况是在不同的增量中,这时候用例往往会加入新的需求、新的情境。我们如何去控制不同增量期间的迭代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原有的用例进行增补,增补的部分用不同的颜色或标记。另一种方法是为用例建立版本,不同版本的用例对应于不同的增量周期。这样,对应对N个增量周期就有了n个不同版本的用例(n≤N)。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要求我们采用迭代的思路来处理用例。

    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在团队中强制要求统一的用例书写格式是有意义的,但有的时候,这个意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可以约定条件的编写形式、也可以约定层次的划分。但是过分的强制形式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