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入门 | Tensorflow实战讲解神经网络搭建详细过程

  【IT168 技术】之前我们讲了神经网络的起源、单层神经网络、多层神经网络的搭建过程、搭建时要注意到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本文将通过一个经典的案例:MNIST手写数字识别,以代码的形式来为大家梳理一遍神经网络的整个过程。

  一 、MNIST手写数字数据集介绍

  MNIST手写数字数据集来源于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是著名的公开数据集之一,通常这个数据集都会被作为深度学习的入门案例。数据集中的数字图片是由250个不同职业的人纯手写绘制,数据集获取的网址为:http://yann.lecun.com/exdb/mnist/。(下载后需解压)

  具体来看,MNIST手写数字数据集包含有60000张图片作为训练集数据,10000张图片作为测试集数据,且每一个训练元素都是28*28像素的手写数字图片,每一张图片代表的是从0到9中的每个数字。该数据集样例如下图所示:

  如果我们把每一张图片中的像素转换为向量,则得到长度为28*28=784的向量。因此我们可以把MNIST数据训练集看作是一个[60000,784]的张量,第一个维度表示图片的索引,第二个维度表示每张图片中的像素点。而图片里的每个像素点的值介于0-1之间。如下图所示:

  此外,MNIST数据集的类标是介于0-9的数字,共10个类别。通常我们要用独热编码(One_Hot Encoding)的形式表示这些类标。所谓的独热编码,直观的讲就是用N个维度来对N个类别进行编码,并且对于每个类别,只有一个维度有效,记作数字1 ;其它维度均记作数字0。例如类标1表示为:([0,1,0,0,0,0,0,0,0,0]);同理标签2表示为:([0,0,1,0,0,0,0,0,0,0])。最后我们通过softmax函数输出的是每张图片属于10个类别的概率。

  二 、网络结构的设计

  接下来通过Tensorflow代码,实现MINIST手写数字识别的过程。首先,如程序1所示,我们导入程序所需要的库函数、数据集:

  程序1: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 import input_data

  接下来,我们读取MNIST数据集,并指定用one_hot的编码方式;然后定义batch_size、batch_num两个变量,分别代表一次性传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的批次大小,以及计算出训练的次数。如程序2所示:

  程序2:

  mnist_data=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data",one_hot=True)

  batch_size=100

  batch_num=mnist_data.train.num_examples//batch_size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执行第一句命令时,就会从默认的地方下载MNIST数据集,下载下来的数据集会以压缩包的形式存到指定目录,如下图所示。这些数据分别代表了训练集、训练集标签、测试集、测试集标签。

  接着我们定义两个placeholder,程序如下所示:

  程序3:

  x = tf.placeholder(tf.float32,[None,784])

  y = tf.placeholder(tf.float32,[None,10])

  其中,x代表训练数据,y代表标签。具体来看,我们会把训练集中的图片以batch_size批次大小,分批传入到第一个参数中(默认为None);X的第二个参数代表把图片转换为长度为784的向量;Y的第二个参数表示10个不同的类标。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构建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了,首先定义各层的权重w和偏执b。如程序4所示:

  程序4:

  weights = {

  'hidden_1': tf.Variable(tf.random_normal([784, 256])),

  'out': tf.Variable(tf.random_normal([256, 10]))

  }

  biases = {

  'b1': tf.Variable(tf.random_normal([256])),

  'out': tf.Variable(tf.random_normal([10]))

  }

  因为我们准备搭建一个含有一个隐藏层结构的神经网络(当然也可以搭建两个或是多个隐层的神经网络),所以先要设置其每层的w和b。如上程序所示,该隐藏层含有256个神经元。接着我们就可以开始搭建每一层神经网络了:

  程序5:

  def neural_network(x):

  hidden_layer_1 = tf.add(tf.matmul(x, weights['hidden_1']), biases['b1'])

  out_layer = tf.matmul(hidden_layer_1, weights['out']) + biases['out']

  return out_layer

  如程序5所示,我们定义了一个含有一个隐藏层神经网络的函数neural_network,函数的返回值是输出层的输出结果。

  接下来我们定义损失函数、优化器以及计算准确率的方法。

  程序6:

  #调用神经网络

  result = neural_network(x)

  #预测类别

  prediction = tf.nn.softmax(result)

  #平方差损失函数

  loss = tf.reduce_mean(tf.square(y-prediction))

  #梯度下降法

  train_step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0.2).minimize(loss)

  #预测类标

  correct_pred = tf.equal(tf.argmax(y,1),tf.argmax(prediction,1))

  #计算准确率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tf.float32))

  #初始化变量

  init = tf.global_variables_initializer()

  如程序6所示:首先使用softmax函数对结果进行预测,然后选择平方差损失函数计算出loss,再使用梯度下降法的优化方法对loss进行最小化(梯度下降法的学习率设置为0.2)。接着使用argmax函数返回最大的值所在的位置,再使用equal函数与正确的类标进行比较,返回一个bool值,代表预测正确或错误的类标;最后使用cast函数把bool类型的预测结果转换为float类型(True转换为1,False转换为0),并对所有预测结果统计求平均值,算出最后的准确率。要注意: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对程序中的所有变量进行初始化。

  最后一步,我们启动Tensorflow默认会话,执行上述过程。代码如下所示:

  程序7:

  step_num=400

  with tf.Session() as sess:

  sess.run(init)

  for step in range(step_num+1):

  for batch in range(batch_num):

  batch_x,batch_y = mnist_data.train.next_batch(batch_size)

  sess.run(train_step,feed_dict={x:batch_x,y:batch_y})

  acc = sess.run(accuracy,feed_dict={x:mnist_data.test.images,y:mnist_data.test.labels})

  print("Step " + str(step) + ",Training Accuracy "+ "{:.3f}" + str(acc))

  print("Finished!")

  上述程序定义了MNIST数据集的运行阶段,首先我们定义迭代的周期数,往往开始的时候准确率会随着迭代次数快速提高,但渐渐地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准确率提升的幅度会越来越小。而对于每一轮的迭代过程,我们用不同批次的图片进行训练,每次训练100张图片,每次训练的图片数据和对应的标签分别保存在 batch_x、batch_y中,接着再用run方法执行这个迭代过程,并使用feed_dict的字典结构填充每次的训练数据。循环往复上述过程,直到最后一轮的训练结束。

  最后我们利用测试集的数据检验训练的准确率,feed_dict填充的数据分别是测试集的图片数据和测试集图片对应的标签。输出结果迭代次数和准确率,完成训练过程。我们截取400次的训练结果,如下图所示:

  以上我们便完成了MNIST手写数字识别模型的训练,接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模型进行改良和优化,以提高模型的准确率。

  首先,在计算损失函数时,可以选择交叉熵损失函数来代替平方差损失函数,通常在Tensorflow深度学习中,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函数会和softmax函数搭配使用,是因为交叉熵在面对多分类问题时,迭代过程中权值和偏置值的调整更加合理,模型收敛的速度更加快,训练的的效果也更加好。代码如下所示:

  程序8:

  #预测类别

  prediction = tf.nn.softmax(result)

  #交叉熵损失函数

  loss = tf.reduce_mean(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abels=y,logits=prediction))

  #梯度下降法

  train_step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0.2).minimize(loss)

  #预测类标

  correct_pred = tf.equal(tf.argmax(y,1),tf.argmax(prediction,1))

  #计算准确率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tf.float32))

  如程序8所示:我们把两个参数:类标y以及模型的预测值prediction,传入到交叉熵损失函数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中,然后对函数的输出结果求平均值,再使用梯度下降法进行优化。最终的准确率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对于模型准确率的提高还是显而易见的,训练过程迭代200次的准确率已经超过了平方差损失函数迭代400次的准确率。

  除了改变损失函数,我们还可以改变优化算法。例如使用adam优化算法代替随机梯度下降法,因为它的收敛速度要比随机梯度下降更快,这样也能够使准确率有所提高。如下程序所示,我们使用学习率为0.001的AdamOptimizer作为优化算法(其它部分不变):

  程序9:

  #Adam优化算法

  train_step = tf.train.AdamOptimizer(1e-2).minimize(loss)

  此外,如果你了解了过拟合的概念,那么很容易可以联想到测试集准确率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训练过程中发生了“过拟合”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从防止过拟合的角度出发,提高模型的准确率。我们可以采用增加数据量或是增加正则化项的方式,来缓解过拟合。这里,我们为大家介绍dropout的方式是如何缓解过拟合的。

  Dropout是在每次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中,使得部分神经元工作而另外一部分神经元不工作。而测试的时候激活所有神经元,用所有的神经元进行测试。这样便可以有效的缓解过拟合,提高模型的准确率。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程序10:

  def neural_network(x):

  hidden_layer_1 = tf.add(tf.matmul(x, weights['hidden_1']), biases['b1'])

  L1 = tf.nn.tanh(hidden_layer_1)

  dropout1 = tf.nn.dropout(L1,0.5)

  out_layer = tf.matmul(dropout1, weights['out']) + biases['out']

  return out_layer

  如程序10所示,我们在隐藏层后接了dropout,随机关掉50%的神经元,最后的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我们发现准确率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在神经网络结构中没有添加卷积层和池化层的情况下,准确率达到了92%以上。

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