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CMM的三大误区

【IT168 技术文章】

  随着越来越多软件企业的目光瞄向海外,CMM评估也成了时髦。某某软件企业通过了CMM几级评估,仿佛成了身份的象征。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国内通过CMM评估的软件企业只有十几家,2002年猛增到30多家;与此同时,对CMM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有人直言不讳的质疑:“CMM在中国已经有些变味,会不会重蹈ISO9000认证的覆辙?”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国内资深的CMM咨询专业公司美国Soft Tech公司。从1998年起,美国Soft Tech公司总裁解明明带领Soft Tech公司在中国全面推广CMM的培训、咨询以及评估业务,为中国的软件企业提供基于CMM的软件过程改进和CBA IPI评估的全套解决方案。解明明表示,目前国内软件企业对CMM的认识上确实有一些误区。首先,不少软件企业认为拿到了CMM的评估证书,就等于拿到了软件出口的通行证;实际上,拿到了CMM的评估证书,即使是CMM5的评估证书,也仅仅是软件出口的入门证,能否拿到软件外包的单子,关键还要看技术实力及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从渊源上说,CMM确实是美国国防部为评估软件承包商资格而推出的一套评价体系,但它仅仅是一个入门证,最终还要看软件开发的水平。有人曾问通过了CMM 5级评估的印度Infosys公司创始人K.Dinesh:通过了5级是否万事大吉了?他说,不行,为了保持市场份额,还要做许多工作,软件过程改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其次,也有人认为如果市场目标在国内,专做国内项目,就没有必要花巨资通过CMM评估。确实,国内项目招投标目前基本不需要通过CMM评估。CMM出身于美国,通过CMM评估的美国企业也不多,连微软这样的软件巨头也没有采用CMM模型。但如果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美国的软件企业大多已经进入了工程化阶段,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过程;而中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有些甚至还在手工作坊阶段。不少通过CMM评估的企业老总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实施CMM的过程更重要,其实真正让企业受益的是持续不断的软件过程改进。

  再次,不少人认为CMM评估费用太高,一般的小公司难以承受。如果请美国的评估师来中国做培训,确实需要高昂的费用;但也有更经济的方法,就是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SEI的网站上下载资料来自己看,然后按照要求自己进行过程改进,最后只请主任评估师来评审一下,当然主任评估师的评审也需要收取费用,方式可以由企业自身斟酌考虑。

  总之,防止CMM评估庸俗化,重要的是要对CMM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申请CMM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规范软件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争取获得软件外包的订单;切莫掩耳盗铃,为通过CMM评估而申请评估;各级行政部门更不要为了鼓励软件出口而强迫本地软件企业通过CMM评估。一旦受到了行政因素的干扰,CMM将不排除像ISO9000一样陷入庸俗化的境地。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