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哪里来的数字

    【IT168 信息化

    1.     哪里来的数字

    ……以下一些关于使用过ERP系统之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的量化的说法,只要是接触过ERP的,几乎都知道:

    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ERP系统,平均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

    1.库存下降30%~50%。这是人们说得最多的效益。因为它可使一般用户的库存投资减少1.4~1.5倍,库存周转率提高50%。

    2.延期交货减少80%。当库存减少并稳定的时候,用户服务的水平提高了,企业的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5%,误期率平均降低35%,这就使销售部门的信誉大大提高。

    3.采购提前期缩短50%。采购人员有了及时准确的生产计划信息,就能集中精力进行价值分析,货源选择,研究谈判策略,了解生产问题,缩短了采购时间、节省了采购费用。

    4.停工待料减少60%。由于零件需求的透明度提高,计划也作了改进,能够做到及时与准确,零件也能以更合理的速度准时到达,因此,生产线上的停工待料现象将会大大减少。

    5.制造成本降低12%。由于库存费用下降,劳力的节约,采购费用节省等一系列人、财、物的效应,必然会引起生产成本的降低。

    6.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

    可是,ERP,包括其前身MRPII,进入中国已经将近30年,对于系统应用的效果,政绩工程听说过,怨声载道听说过,失败的案例听说过,还真很少听到能起到这么神奇的变化的。那么,是不是ERP到了中国之后就水土不服了呢?于是,我对这个数字本身产生了怀疑。

    在网上搜索了2800多条记录,发现时间最早的出处是2000年Gary A Langenwalter,P147中提到的,而且声明数据来源于APICS。询问过大陆最早的一批APICS的会员,也没有说清楚这些数字的来源。而本人最早听到类似的说法,是1995年,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成型的ERP产品(SAP是1998年才在大陆推出的R3)。所以这个说法应该是针对MRPII系统的应用来说的。

    终于,我在1980年代初,陈启申老师的《制造资源计划原理—MRPII原理》一书中,找到了印证的说法。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定性的对:MRPII系统应用之后,可以压缩库存、缩短提前期的作用进行了描述,没有定量。

    我终于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些数字的出处,可是,我坚信,这些数字是个骗局。

    2.       逻辑上的骗局

    ……道理很简单:因为ERP软件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能不能获得经济效益,还是要看人的作用。

    比较简单的比喻就是设计部门使用了CAD,那么是不是就能设计好汽车了呢?恐怕不是。诚然,CAD会为图纸的标准化,规范化,相互借用提供很好的依据,缩短了图纸设计的周期,注意,仅仅是图纸设计周期,而不是整个设计的周期。CAD仅仅是一个工具,在整车的设计过程中,整车参数的匹配,特殊特性的识别,产品零部件尺寸的配合,标准的引用,二维公差的设定,样车试制及零部件改进,这些都是在CAD系统中无法做到的,对设计人员的水平和经验还是相当依赖的。

    同样,ERP软件仅仅是一个工具,可以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以及信息的准确性。但是,企业产品定位,质量水平,管理流程,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等,与ERP工具结合使用,才能使ERP起到作用。

    而且单纯的夸大ERP的作用,那么企业管理人员的努力何在?就仅仅是推进ERP么?

    借用MRPII原理66.只有通过找出并解决过剩的原因才能显著地削减库存。显然,ERP为快速找到库存过剩的原因提供了基础,用手工来统计库存是困难的,但是其改善的根本在于人,而不是软件。

    所以,我认为,使用了ERP系统之后,企业就如何如何,这样的说法根本就是站不住脚的。

    3.       数字的骗局

    ……而且,只要对上述数字做个简单的分析,就可以戳穿这个谎言

    1、库存下降30%~50%。这是人们说得最多的效益。因为它可使一般用户的库存投资减少1.4~1.5倍,库存周转率提高50%。

    ERP,包括MRPII和MRP,其基本的MRP模型是建立在经济批量和再订货点的基础之上的。按照其理论,我们假设再订货点为平均最低库存,其公式表述为:

    再订货点=日平均消耗量*采购提前期+安全库存

    安全库存=服务水平因子*方差

    那么,在生产规模和服务水平稳定的情况下,采购提前期是决定库存的主要因素。这个问题与3一起讨论

    3、采购提前期缩短50%。采购人员有了及时准确的生产计划信息,就能集中精力进行价值分析,货源选择,研究谈判策略,了解生产问题,缩短了采购时间、节省了采购费用。

    我们来看一下,采购提前期是如何构成的:


    采购提前期=确认订单时间+材料准备时间+生产准备时间+经济批量生产时间+运输时间

    如图所示:ERP系统能为采购提前期的缩短起到的作用是,因为信息流转的准确和及时,而且在供方也使用了ERP系统的前提下,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缩短企业内部处理供方确认订单的时间。材料的准备时间小于等于供方的采购提前期,ERP系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生产准备时间和运输是相对固定的。而在采购提前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时间,等于单件生产时间乘经济批量。也就是所:采购提前期的缩短,在供方生产工艺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关键的问题在于经济批量的缩小,而不是其他。这与JIT生产方式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2、延期交货减少80%。当库存减少并稳定的时候,用户服务的水平提高了,企业的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5%,误期率平均降低35%,这就使销售部门的信誉大大提高。

    这个问题与第4个停工待料是同一个问题,一并讨论。

    4、停工待料减少60%。由于零件需求的透明度提高,计划也作了改进,能够做到及时与准确,零件也能以更合理的速度准时到达,因此,生产线上的停工待料现象将会大大减少。

    在这里,EEP系统相对来说,体现的作用比较多一些。因为系统数据的共享,会加快信息在企业内部流通的速度。从销售订单的确认和满足,生产计划的展开和执行,采购计划的下达和购入,在相同的控制体系下,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需要补充的是,MRPII原理3明确指出:更短的提前期是使计划更加有效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把企业的下序看成是上序的用户,那么销售对生产,生产对采购,与企业对供方没有什么不同。缩短提前期最有效的方法上面已经讨论过了:关键是缩小经济批量。

    5、制造成本降低12%。由于库存费用下降,劳力的节约,采购费用节省等一系列人、财、物的效应,必然会引起生产成本的降低。

    这个说法最离谱了。我在网络上随便搜索了一下,关键字:制造成本构成比例。

    得到的数据整理如下:

     

    相对来说,人工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制造费用低些,反之则制造费用高些。但是,降低成本,仅仅靠库存费用下降,劳力的节省,节约采购费用,无论如何是起不到这么好的作用的。降低直接材料的采购成本,才是降低制造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如果说ERP能降低采购成本,那么采购部的人都滚回家算了。

    6、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

    这个问题是最值得商榷的。很多企业在实施ERP以后,管理人员不但没有减少,反倒增加了很多专职录入人员,我相信这种现象很多。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弊病不是ERP系统造成的,而是实施前后的管理需求不同造成的:很简单,实施ERP之后,对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提高了,管理的成本自然要增加,而不是减少。

    至于生产能力是否能够上升,只能说ERP系统对计划的快速处理能力,为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4.       正本清源

    ……那么,这些数字是假的么。我说不是:1980-1990那个时代,连微机都是很昂贵的设备,更不用说连着终端的电脑或者服务器了,软件和数据库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能应用得起MRPII的都是很不错的企业。而且,现代的管理理论,仍然是美国的流派为主。美国这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为管理理论(包括ERP)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我个人认为,上面的数字,不应该断章取义,准确的描述应该为:

    一些相当有实力的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应用了多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包括ERP),经过多年的努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表现如下:

    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付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降低12%,提高管理水平。

    也就是说,这些数字是在企业自身不断的改善下实现的,而不仅仅是靠ERP。那些拿这些数字说事的销售们,该闭嘴了。

    5.       ERP的作用

    ……ERP归根到底是一种管理工具,想用好这个工具,必须要了解它的原理。ERP的理论从60年代发展至今,其核心一直是计划和控制,始终未变。其实,在MRPII的原理中,第一条就是:对于一切制造行业,有效的计划与控制所需的系统框架是共同的。ERP控制原理与手工的控制原理之间的核心没有任何不同,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零件代码化是设计的基本要求,而BOM在ERP系统中的应用,使快速查询和计算成为可能

    2、 EOQ设定,即使在手工下,也可以实现,ERP使EOQ的设定更加容易

    3、 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确定的MRP运算逻辑,在ERP系统中,计算更加方便

    4、 能力和优先级的设定,在ERP系统中,才能充分体现其作用

    以上种种,用MRPII原理60来描述就是:对控制而言,及时性比准确性更重要,虽然二者都是需要的。

    就企业管理来讲,ERP能有效规范的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其最基本的作用。在信息基础上的操作和反馈,是其基本作用的延伸。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