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上午8时,负责召集电力公司会务的中能电力工业燃料公司赵金龙主任来到2005年煤电运衔接会主会场——秦皇岛大酒店,看到门口正式贴出通知:国家发改委原则上同意原定于4日结束的2005年煤电运衔接会延长到10日。“与前两年相比,今年的衔接会是时间最短的一次,但谈判却是历年来最艰难的一次。”赵金龙对记者说。
远离市场的订货会
这次由发改委主导的煤电运衔接会议开始于2004年12月29日, 全国3万多名来自煤炭、电力还有铁路部门的老总级人物齐聚秦皇岛,使秦皇岛从五星级大酒店到无名小招待所全部爆满。
长期以来,煤电一直是国家计划控制下的产业,一年一度的全国煤电运衔接会持续了40多年,成为中国最长寿的以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物质分配的订货会议。
1993年国家首先让煤走向了市场,但电力仍由国家控制。能源充裕时,两个行业相安无事。但近两年,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能源急遽短缺,作为基础资源的煤炭价格于是一路上扬。在与电力企业的交易中,煤炭行业提出按市场价格交易,但电力企业却以自己仍在计划控制之下、煤价涨了电价不能随行就市为由,要求获得低于市场煤价的“计划煤”。煤电之间的矛盾由此发生并愈演愈烈。
在两者之间,政府一直充当协调的角色,但是行政调控能力日益弱化。到了近两年,这种订货会已经演变成了争取“计划”的会议。要卖煤,就必须搞到“卖煤计划”;要买煤,则需要拿到“买煤计划”。煤炭“计划”有两种———重点计划与非重点计划,业内人士称为“绿”合同和“白”合同。“绿”合同是一种既确定了卖方又确定了买方的合同,而且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它没有任何市场风险,铁道部门必须优先保证其实施;而“白”合同身价稍逊一筹,只是铁道部门认同的一纸凭证,没有确定的买主,有一定风险。而一些煤炭运销中介单位,干脆做起了倒卖“计划”的生意。一张绿合同,一转手1吨煤至少可以赚10元钱;一张白合同,1吨煤最少赚5元左右。据说,这种生意在每年的煤炭订货会上都有,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而且,到了2003年的长沙会议和2004年福州会议,不但会议因为价格原因谈不拢而拖长会议常达一个月之久,订货量也只有预定额的50%左右,成了近两年电荒的一个重要祸首。
今年,国家发改委强力要求煤电运三方限期达成协议,逾期不再给运输计划,实行“煤电价格联动”,就是指电价随煤价变化相应进行上下浮动的价格形成机制。按照规定,电煤价格将以“2004年9月底实际结算的含税车板价为基础,在8%的幅度内,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煤炭价格上涨所增高的成本30%由火电厂消化。
快到会议结束时,根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9日,本届煤电运衔接会一共签下煤炭合同7.3亿吨,其中重点电煤(计划内电煤)合同4亿吨。
但据中能电力燃料公司统计,截至1月9日,重点电煤合同总共才签订了1.4亿吨,占今年预计重点电煤总量的35%。本次计划内煤价涨幅基本达到25-30元/吨(原煤),这个煤价为煤炭出矿价格,上涨幅度为10%-12%,超过发改委8%或者20元/吨左右的价格指导,显示煤电纷争中煤炭一方仍旧占据主导位置;10日,会议结束后,在国家发改委的协调与强制下,到11日和12日又签下部分重点电煤合同,令全部重点电煤合同估计已经超过2亿吨。业内人士分析,中能电力的数据应该更符合现实情况。按照这样的情况,2005年火电缺煤的情况将进一步恶化。
赵主任说,回看这次会议,煤电各大巨头“顶牛”十分严重。所有煤炭方发来的合同,里面大多都没有标明煤价,有的甚至只含混写上按发改委要求办的字样。一位参加会议的代表告诉记者,由于价格僵持不下,煤矿又改变了要价的方式和手段,合同中不明确价格调整基数,不明确执行时间。而五大电力集团则要求具体承办人员严格把关,量、质、价、执行期有一点突破国家规定的,绝对不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