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并购之后的“联想”

    联想把IBM的PC(家用电脑)业务吃了。虽然媒体记者比普通大众早几个星期浮光掠影地知道相关谈判正在进行,但联想在12月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还是有点回不过神来——就“搞掂”了?

    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震撼之后的应机反应是寻找诱因。当大家拿着放大镜寻找促成并购的因素时,发现一切是水到渠成——好像IBM也只能把PC卖给联想了。列位看官英雄所见,既要甩包袱,又要卖个好价钱,还要留一些后手,买家的确不好找。把PC卖给惠普和戴尔吗?想都不要想。惠普硬件和软件业务齐头并进,IBM已经感受到了压力;戴尔是潜在的敌人,把控硬件市场后,肯定也会在软件和服务上给蓝色巨人争短长,开门揖盗的傻事IBM不会做。

    根据公开信息,IBM除了联想之外,还和本土的Gateway等二线厂商有接触。Gateway最终没有入IBM的法眼好像也顺理成章。负债累累的PC业务虽然是攻到了对方底线的“老卒”,但Think商标和豪门贵气还光鲜如昔。鲜花不能插在阴沟里。Gateway在美国成熟市场默默无闻,而联想却可能成为一个国际性企业——即使不济,联想在中国市场占据龙头地位,拥有良好的政府关系——把联想纳入自己的体系,横竖IBM都培植了一个重量级的跟班。把一块亏得一塌糊涂的业务卖得如此波澜壮阔,不愧是IBM。

    并购达成,是供应链跃升和迁移的真切体现。在IBM年度800多亿美元的销售盘子里,PC业务只有1/8,却有一亿多美元的亏损。投资回报率驱动,IBM早就准备壮士解腕。从低端的制造业务中退出,向利润更高的软件和服务进军,IBM的路线图十分清晰。眼下,整合、中间件、随需应变等抽象派风格的广告语频频在荧屏、平面和户外出现,IBM铁心要“走软”。

    反观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弃多元化走国际化,联想又下了赌注。国内成本低廉,配套完善,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戴尔、惠普有相当部分都在大陆生产。既然戴尔、惠普都可以进来,搭乘中国制造,再走出去,联想为什么不能直接走出去——戴尔、惠普都付出了巨额的本地化、管理协调成本?国内生产(收购前在深圳的IIPC就是IBM的全球重要生产基地),借助IBM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冲向国际,联想有更多的底气。

    但被别人抛弃的,很难是香饽饽,PC的骨头也不好啃。在PC制造上,英特尔是绝对的大佬,居于供应链的最顶端,建立了密不透风的控制体系,直接决定PC技术和市场的节奏,获取了丰厚的利润,留给下面整机制造商的都是一些残汤剩水。联想的内部装着“奔腾”的心,在全球10大PC制造商里,能荣膺两个赚钱的企业之一,表现已堪称优异。在英特尔的体系中,能冒出头吗?难说。

    三年前,联想上上下下对PIPES(管道)理念的宣传不遗余力。“以主动的方式,无缝地整合网络有效资源,为用户提供高效、贴切的服务”的创意和时下IBM的ON几无二致。但在服务器、咨询、运算平台等方面存在短板,联想的“联想”一直没有落地。联想是在正确的时机、以正确的创意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

    从长期战略来看,联想在PC行业敲敲打打是没有出息的。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使联想获得低成本优势,潜在世界市场消费能力不断迸发,通过并购又走向了国际,都为联想“转软”赢得了时间、地域和资金的长期支持。夯实在PC行业的基础后,联想可以在软件、网络、服务上多一些“联想”了。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