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莱州粮食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粮食的“存”,而不是“流”。在粮食的收、储、调、销、运及资金管理工作中,“信息流”大大地滞后于“物流”、“商流”和“资金流”。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粮食物流缓慢,资金缺口大,不是给农民“打白条子”,就是粮食几乎全部压仓在库,企业亏损挂账严重。在莱州粮食系统,其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落后表现为:
● 管理幅度窄,机构臃肿,物流自动化落后,物流费用大,经营成本过高;
● 缺乏快捷、灵敏、可靠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系统、粮情预警和市场监测系统,不清楚粮食价格的动态,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价销售”粮食;
● 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商业自动化系统,无法在大范围内实现粮食商品的连锁经营;
● 粮食的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脱节,政府农业部门“只管种植、不管销售”,科研部门“只管研制、不管品质”,农民“只管种粮、不问市场”,粮食部门“只管收粮、不管挣赔”;
● 执行中央粮改“三大政策”困难,既不能在理顺“敞开收购”的基础上实现粮食“顺价销售”,也无法根治“粮食黑洞”,实现“钱随粮走、库贷挂购、购贷销还、钱货两清”的收购粮食资金封闭运行模式。
变“存”为“流”
如同全国的粮食系统一样,莱州粮食系统在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体制的原因、观念的因素,也有技术手段的症结。因此,莱州粮食物流系统对粮食物流的流程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1. 打通“断层”
首先,要打通传统流通与生产领域之间的“断层”,由国有粮食系统牵头组织“粮食产业化协会”,实现产销对接,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用订单农业这个纽带连接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
2. 变“存”为“流”
在莱州海庙港投资800万元建设大型粮食立筒转运库,形成年60万吨的吞吐能力,树立莱州粮食的品牌效应,使之成为莱州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粮食省际贸易乃至出口的集散地和出海口。
“流”向信息化
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制是互联网时代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个大方向。“信息流”是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为纲,“商流”、“资金流”为目)的虚拟运动形式,其内在联系是互动关系。因此,信息化网络是莱州建立区域性现代粮食物流中心的核心环节,对粮食物流流程创新乃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经过实际调研,莱州粮食收储管理中心与深圳奥驰合作建设了莱州粮食物流系统。
1.“物流”信息化
粮食“物流”的信息化体系由管理层的政府粮政管理信息子系统、粮食物流ERP子系统、作业层的粮食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CIMS、粮食企业信息管理子系统MIS组成。它们根据粮食收购、储存、调拨、销售的原始单证计算粮食数据库分农户、分企业、分仓廒、分性质、分品种、分价位(等级)、分年限等重要数据,如各粮仓内的粮食品种、储存数量、质量等级、存放时间、采购成本、粮食资源分布情况等。
2.“商流”信息化
粮食“商流”的信息化体系由设置在作业层的粮食电子商务子系统和粮食市场交易信息子系统组成。在粮食的收购、销售、调拨、移库、仓储、加工、运输、进口、出口、信贷、支付、配送、信用、连锁经营等商务环节中全面开展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控制。通过信息的负反馈作用,莱州粮食系统形成了对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的闭环控制机制。
3.“资金流”信息化
粮食“资金流”的信息化体系由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管理子系统、粮油财政拨补款子系统和企业银行子系统组成,其中,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范畴包括银企联网外围系统。粮食的“资金流”从属于物流,其工作原则是“钱随粮走”、“库贷挂钩”,管理目标是“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这也是农业发展银行的立行之本。
专业点评
中国是农业大国,所以,莱州粮食系统的信息化尝试对工国粮食物流信息化意义重大。
从经济效益而言,莱州粮食物流信息化简化了许多手工统计工作,节药了人力。同时,各相关部分间的联系(尤其是银企联网)方便了粮食企业的贷款申请和银行对粮食企业的收放贷、监管,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莱州粮食物流管理系统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供应链思想,较具典型性。在这个安全中,我们看到了不仅是一套物流管理系统,而是以粮食流通企业为龙头的家业产供销供应链,既是一种新型的流程,又是企业之间的一种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更可嘉的是,供应链中的各个方面都对该系统满意,并且从中受益,说明这个案例中流通企业承担“链主”的角色很成功,其意义也大大超出物流信息系统优秀案例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