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热已经是有目共睹,但其中有许多误区,信息企业对此应保持足够的清醒,现做分析如下。
我们知道,如果一家非专业物流企业感兴趣于发展自身的现代物流或将物流委托给第3方去做,那么其目的无非有两个,其一是降低企业的成本,其二是通过物流的现代化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通过这种竞争力的提升去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更高的效益,他们决不希望花了不少力气,仅仅做个物流成本的转移,即将原物流成本转化为降低了的现代物流成本+信息系统成本+……
而于国家来说,如果将降低物流成本的收益又转嫁到别的方面,则无疑于把左边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再放入右边口袋,这也同样失去了大力发展物流业的意义。
因此,目前在国内广泛流传的、从GDP角度分析而来的物流利润空间(每年近9000亿元人民币)的说法是毫无意义的。多年来的信息化发展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在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总成本的降低是有限的,更多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传统产业在质和量上发生了巨大的进步,甚至原来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可以做到了,同样的,从物流业的本质来看,它实际上是国家和企业的“后勤”,其真正的价值体现在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输和分配物资上,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从而为企业和国家带来更多的效益。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明白,如果投身于物流热,也只不过是因为紧跟潮流好赚钱,但如果真的是冲着从GDP角度分析出来的每年近9000个亿的这块大蛋糕来的话,则很可能在2~3年后会大失所望的,正如前几年的互联网经济泡沫一样。那么,我们在紧跟潮流中究竟要获得什么呢——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切实为企业带来效益(如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②新赢利方式的产生以及可能的总成本的降低),并通过这种真正的效益为自己积累人才、客户、经验和利润,而这才是信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同时也是信息企业以后介入任何其它行业的依托。
总之,从目前来看,信息企业介入物流是必要的,也是信息企业在未来2~3年内值得作为重点发展的事情,但物流业并无什么神奇,不可能永远是信息企业的主要利润点,只不过是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后又找到的一个新的利润切入点罢了,过不了多久,免不了被另外一个新的热点所取代,正如由MIS而CIMS、由Internet而Grid一样,所以,我们不应该将眼光仅仅盯在物流上,而应该将自身的资源与所在省市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研究,寻找别的利润切入点,以获得更大的、持久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