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进程的加快,带动亚洲物流中心逐渐转向中国。
而信息技术如电子商务在物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对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进行高效率管理、配送的先进组织方式和技术,已经发展成为适应世界经济最新发展趋势的重要支柱产业。
本期专题从物流业和制造业两方面介绍了它们相辅相成发展的历程。
物流概念篇
对于一个新事物,我们只有深入的了解它,才能好好的利用他,什么是物流呢?首先,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文章,来了解一下物流,揭开蒙在它上面那神秘的面纱吧。
什么是物流
所谓物流就是物的流通,即把货物从生产地以最低的费用,准时、准量、保质地送到消费者手中。由此可见,物流的起点是生产地,即货物的制造地。
从社会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物流是第三产业,是服务性产业,是为制造业服务的,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国际物流中心
指国际物流活动中商品、物资等集散的场所,就大范围国际物流而言,某些小国家或地区可能成为物流中心。
如香港、新加坡等就具有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其次,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等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物流中心的功能。
物流中心的位置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物流中心一般位于港口城市或国家。
例如荷兰的鹿特丹是欧洲的一个国际物流中心,鹿特丹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曾是世界靠前;纽约是美国的一个国际物流中心,纽约港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大港。
国际物流中心的指标
根据国际物流中心通常位于港口城市的特点,根据港口城市国际物流90%以上是通过海洋运输的(主要指散货),且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容易统计的现实,因此选取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作为衡量国际物流中心的指标。
物流形势篇
从上面我们了解到,物流业是为制造业服务的,与制造业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业的前景被广泛看好,基于此,亚洲几大传统的物流中心都摩拳擦掌,欲执物流业之牛耳:
韩国:欲建东北亚港湾物流中心
2001年12月11日,韩国政府在汉城召开了“港湾政策评价报告会”。
会议决定,从2002年到2011年间,韩国将总共投入34.5兆韩元(约合265亿美元)用于改造旧港湾和建设新港湾。
其中,国家财政投入资金为19兆韩元,其余资金由民间投入。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韩国政府在推进港湾建设的初期将实施集中投资战略,即在今后5年内投入12.1兆韩元集中发展釜山、光阳等有望成为国际物流中心的港口。
新加坡:期望亚洲物流第一枢纽
新加坡政府一直锐意发展当地物流服务,并期望成为亚洲第一位的物流枢纽。
新加坡除了具备高科技配套设施和完善的基建设施外,当地航运业发展成熟亦属优势。
而且新加坡政府也大力支持和资助发展物流业。
2000年3月,新加坡贸易发展局(T DB ) 联同资讯科技发展局宣布投资1909万美元发展物流业高科技技术和电子商贸应用,计划为期三年。
当中包括八项计划来加强仓库管理、建立追踪货物网络、整合物流工序和供应链活动、充分应用物流计划和模式、发展电子商贸入门网站。
日本:欲恢复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为扭转日本作为地区和全球航运中心地位下降的趋势,日本政府正在制订发展重要海港的政策倡议。
根据不久将宣布的政府政策,可能只选出东京湾港口和北九州(九州岛北部)的新的 Hib ik i 集装箱港口两个港口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Hib ik i 港已经被指定为国家港口,将在2003年开始运营。东京将为 Hib ik i 港一期工程所需的1000亿日元提供600亿日元(4 .6 73 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如果新港口被选定为“重要港口”后可能得到的其他支持。
Hib ik i 新港企图成为包括上海、青岛和新港在内的“泛黄海”地区的转运枢纽。
面对诸强凶猛的来势,国内各个想成为大型物流中心的港口城市做好准备了么?请看:
上海:瞄准国际物流中心
1997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成一个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是航运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上海市政府已经把现代物流列为“十五”重要的新兴产业。
上海物流工作的重点是: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邮电通信及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和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
目前,上海市有关部门也已经开始着手投资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基地,并将重点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从而使上海形成包括交通运输、加工代理、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多环节组成的物流大循环系统,成为未来全球物流枢纽之一。
天津:欲成北方最大物流中心
天津市政府把现代物流作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天津市政府已确定要把天津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性物流中心城市。天津市新制定的发展纲要中,已经将国际物流业确定为天津继电子、机械、制药、食品之后的第五大支柱产业。
天津市交委系统将发展好物流体系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制定出天津物流系统总体规划。“十五”期间该市将投入50多亿元建设12个物流中心、两大物流园区以及其他各类配送中心。
广州:期望成华南物流中心
“十五”期间,广州的目标是成为物流中心城市。
2001年4月公布的《广州市商业网点十年发展规划》表明,广州将规划建立四大物流中心。
2001年,广州市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一百多亿元人民币,以加快道路、港口、地铁及新机场建设。2001年7月,广州港与新加坡港务集团合资建成的广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改变了以往广州的集装箱主要通过香港和深圳中转的现象。
此外,广州白云机场推出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信息处理、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使白云机场的物流功能进一步加强。
深圳:物流列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深圳已经把现代物流产业与高新技术、金融并列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深圳市运输局和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成立的物流产业研究小组制定的《深圳市物流产业政策白皮书》中,对深圳市物流产业信息系统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同时深圳市政府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吸引国内外著名物流及大型商业企业入驻深圳。
有关专家认为:由于深圳与香港距离较近,香港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这既是深圳的优势,又是深圳的劣势,应该说,今后深圳在更大程度上将以与香港互补的身份出现在国际物流中心城市的行列。
青岛:欲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
为了把青岛建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青岛市政府提出了“四大战略”:从2001年到2005年,分阶段加紧实施“一大转移”、培育“两大中心”、建设“八大工程”、发展“十大相关产业”的发展新战略,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实施“一大转移”即将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重心由老港区向新港区转移,实现集装箱更大规模的发展;发展“两个中心”即培育发展北方航运信息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
另外,还要建设前湾三期,一、二码头连体改造等八大建设改造工程和发展十大相关产业,确保“十五”期间,港口通过能力达到1.4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40万标准箱。
香港欲建亚洲第一物流中心
2000年10月,特首董建华先生已在第四份施政报告中提出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联手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