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企业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环境压力。首先,来自公众的压力。在美国,估计有75%的消费者申明他们的消费行为受企业环境声誉的影响,80%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友好的商品支付超额的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对22个国家环境态度的调查表明:(1)半数以上的国家把环境问题视为最严重的三个问题之一;(2)在大多数国家,大多数公民认为环境状况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更多的公民认为环境影响了儿童的健康;(3)22个国家中16个国家的公民表示他们拒绝购买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恶化问题,希望能逆转这种趋势,也愿意为此付出更大代价。其次,来自环境法规的压力。为了迎合人们对环境(包括污染控制和资源保护)的日益关注,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如CAA(the Clean Air Act,1967,1970,1977,1990),CWA(the Clean Water Act,1972,1977,1981,1987),RCRA(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1976,1984),CERCLA(th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Compensation,and Liability Act,1980),TSCA(the Toxic Substances Act,1976),SARA(the Super fund Amendments and Reauthorization Act,CERCLA的修正法,1986)和EPCRA(the Emergency Planning and Community,1986)。中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通过,198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防治法》(1995年公布,1996年实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通过)。再次,来自环境管理标准(1SO14000系列)的压力。随着环境法规的日趋严格和环境管理理念的变化,相应就需要开发帮助企业转向生态可持续商业实践的操作指南和标准,15O14000系列因此应运而生。最近,ISO(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5tan-dards)采用ISO14000系列作为环境管理系统中世界规范标准。
一、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绿色供应链管理
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目前,公众已不仅要求企业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更要求企业减少产生污染环境的废物,而且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从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制定的法规来看,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主要着重于风险管理,即废物管理和污染管理;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进入到污染防治阶段,着重于如何减少材料的使用,最少化废物和提高效率;第三个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人们已考虑生命周期管理和工业生态学,即最大化利润和保证环境质量的管理,焦点是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ISO14000国际认证对环保要求较高,因此在国际上通过认证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实践证明,通过认证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都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我国许多企业及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认证,如大连开发区出台了鼓励企业实施ISO14000认证的资金扶持政策,为企业尽早取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造了一系列便利条件。到目前为止,区内已有13家企业通过了认证,为进一步推动ISO14000系列标准在辖区内的推广,1999年大连开发区管委会也通过了ISO14000认证,给区企业作出了表率。15O14000的目的是:鼓励环境管理全球范围内统一标准;通过持续不断的环境审计,加强企业提高测量环境性能的能力;强化全球贸易,清除贸易障碍。对企业的要求是:对所有行为、产品和流程进行先进的环境影响分析;对目前行为、产品和流程进行持续不断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和目标,包括污染控制和废物最小化的方针,定义为每个组织层面并不断提高;对每个即定目标定量化并配以相应的程序;在出现与环境方针相悖的情况和意外排放时,有相应的处置程序;对与企业合作的供应商和承包商,有确保其遵、守与组织标准相等的程序。因此,ISO14000显示了最近环境理论的变化,ISO14000关注的焦点是程序和系统,而没有涉及排放标准、限制规范和测试方法。
面对这种挑战,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义供应链管理,把环境问题(如最少化废物和最少化能源使用)融于整个供应链过程。供应链管理提出有20多年,关于供应链的定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内涵。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概念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到了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与实施
目前,企业已无法忽视环境问题,政府的法令和日益强大的公众压力,已使环境问题必须纳入企业的规划议程。同时,企业正调整他们的供应链流程,以降低成本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这两种趋势是互为联系的,企业必须把他们的供货方和销售对象纳人管理范围,去迎合甚至超过政府及公众的要求。如何建立绿色供应链是实现这个问题的关键,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如福特汽车公司、惠普公司、宝洁集团和通用电气等,把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乃至各个员工。本文讨论把供货方纳入环境管理过程,企业实施环境友好实践(EFP,Environmentally—Friendly Practices)的三个方面,即产品设计过程、产品使用材料的选择以及供应过程优化。
(一)产品的设计过程
提高材料规格的出路之一就是加强供货方和设计者之间的相互理解。许多企业已致力于重新规划设计过程,已实施“为了环境的设计”。有些企业成立“产品设计组”,讨论在新产品设计中的环境问题。设计组主要采用生命周期分析,即研究所有投入和产出的材料,产出副产品的过程,以及一旦到了生命周期终点,其潜在使用的可能性和方法。绝大多数知名的跨国公司都认为法律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如能够有效地利用法律,就能够在维持公司基本立足点的情况下,依照法律创造相当大的环保效益。国内一些经营良好的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设计过程的环保问题,如大连一汽柴油机厂,其产品工程处设计的基本宗旨就是首先满足环保要求,其次才是经济效益。其设计的新产品,必须要求超出目前国际上的环境法规要求。正是由于对设计过程中环保问题的足够重视,该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创出了声誉,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产品设计中考虑环境问题,必须讨论所有材料的生命周期,加强设计者和材料专家之间的沟通,并使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生命周期分析,质量性能分析(QFD,Quality Functions Deployment)和DF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