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8月的最新数字——我国大陆最重要的国际中转深水港之一的盐田港区,在连续10年保持年增长20%的高速发展的态势下,今年1到7月出入境船舶、人员、吞吐量均突破历史同期纪录。据盐田边检站统计,今年前7个月,进出盐田港口岸的国际航行船舶突破一万航次,达到10061航次;出入境的中外籍员工突破十万人次,达到104887人次;集装箱的吞吐量突破400万标准箱,达到创纪录的410万标箱,三项指标均突破历史同期纪录。更令人骄傲的是,盐田港单港吞吐量已跃居全国优异。
时光倒流20年
20年前,盐田是一个渔火依稀的小渔村;20年后,梧桐山下岸吊林立,集装箱巨轮如织,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最大的集装箱堆场。
20年前,大鹏湾畔是一片山石嶙峋、人烟稀少的荒野;20年后,这里的海岸线上已建成9个集装箱专用泊位、4个通用泊位,平均操作效率突破35吊次/小时,成为世界优秀的现代化国际集装箱港口。
20年前,全世界知名的班轮公司没有一家知道盐田港的名字;20年后,每周有60条国际班轮航线在盐田港停靠,已有34家世界著名船公司牵手盐田港,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船公司尽数在这里开辟航线。
人们慨叹,盐田港的发展史是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短短20年,一个蛮荒之地变成了国际集装箱大港,成为深圳“以港兴市,以港强市”战略的重要一翼,并将成为未来带动深圳腾飞最强有力的羽翼。
大鹏湾的苏醒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中央领导的亲自领导下,共和国进入3年大建港时期。风和日丽的一天,一艘考察船进入大鹏湾,专家们为之一振:眼前宽阔的水域,优良的海岸线,使这些“老港口”们十分激动:“太棒了,这是我国少有的优秀天然港湾,适宜建深水大港!”在交通部建港“花名册”上,大鹏湾从此榜上有名。可惜的是,因为这里属边防禁区,加之地处偏远,经济封闭,港口的建设被暂时搁置了。
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深圳市和交通部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大鹏湾,此时中日政府达成的日元低息贷款,给盐田港的开发建设带来了新机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鹏湾深水港”项目被列入1984年度中日政府合作计划。
1985年1月25日,深圳市政府以极大的魄力和远见批准深圳东鹏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授权东鹏公司独家负责盐田港6公里海岸线及前方水域和后方陆域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这一年的9月,市政府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签署了利用日本政府贷款建设盐田港的协议。
14个月论证敲响这片处女地的大门
是年春节,受命开发盐田的东鹏公司聘请了中国权威的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久负盛名的日本新土木研究所和日本临海开发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盐田港的规划论证。这时摆在中日专家面前的,是一片没有任何气象、水文、航道、经济资料的处女地,惟一的可用信息是一张60多年前破旧粗糙的海图。
简陋的水文站建起来了。钻摆机打破大鹏湾水下的宁静。专家们站在公路边追踪过往车辆,仔细计算着盐田一带过境货运车流量。我国港口专家李德山亲率人马奔走在大鹏湾畔,进行海域测量,海流、海浪、潮位气象观测和相关资料分析……
14个月过去了。《大鹏湾港口建设计划调查最终报告》终于完成。科学的论证敲响了这片处女地的大门,确凿的数据首次揭开了大鹏湾朦胧的面纱,也证实了专家们对这片天然良港的直觉。
这是历史的纪录。评议报告上写道:“与会代表认为,深圳经济特区诸多的自然资源中,港口资源是最为宝贵的。”
大鹏湾具有建设深水国际大港的良好条件,不仅仅体现在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在于它有我国任何一个港口不可代替的另一个优势:盐田港与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和我国进出口货物主要中转地——香港,水陆相联。在这里建同样的码头,所需的费用只是香港的30%左右。
评议会的结果很快反馈到我国最高决策层。经交通部研究并报请国务院批准,翌年2月传来喜讯:在我国“八五”交通规划中,与大连大窑湾、宁波北仑港、福建湄州湾一起,深圳大鹏湾被列入我国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列。华南地区独此一家。
深圳最困难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