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透析“职业转型”

    曾经有一位HR经理问我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求职时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就涉及到职业转型这个概念,在一个人的职业规划上,可以说是一个最初的职业选择。

    针对大学生求职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志向、兴趣使然,属主观方面。

    一个人的志向、性格、兴趣、爱好能决定一个人以后的职业方向和职业发展,通常对某方面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对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多,成功的机会就很大。比如说一个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以后通常从事教师岗位,教师类岗位从常规意义上来说,工作比较清闲,每年都有寒暑假,而且比较稳定,也没有太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教师这个岗位,这样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小王毕业于某著名师范大学外语系,尽管对他来说找一份教师类岗位的工作轻而易举,但小王从小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喜欢挑战和竞争,而教师类岗位的性质与他的性格格格不入,就这样他放弃了教师这个职业,而应聘到一家有名的外资企业做了一名业务员。象小王这种情况就属于因为个人的性格和爱好而导致择业时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二是环境使然,属客观方面。

    在计划经济时代,甚至在前几年,大学生毕业国家包分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会有多大的难度,基本上在毕业后都能有一份工作。而如今,随着国家包分配制度的取消,人才配置的市场化,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求职也越来越难。在这种环境和体制下,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与自己专业对口的的工作,这就可能出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为了有一份工作而委曲求全,挑选一些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甚至是自己并不想从事的工作,毕竟解决第一步生存问题是最重要的。小张是一名毕业于一所普通专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历史专业,她的志向就是想当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可由于当前教师职业工作稳定,待遇也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基本上出现供大过于求的状况,再加上小张学历是大专,学历不高,而且又是历史专业,社会需求不是很大,她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也不是非常优秀,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因此,小张在经历了半年多的求职之后,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放弃当一名教师的愿望,而去应聘一名办公文员了。由于小张虽然学历不高,但形象气质好,再加上学的是历史专业,知识丰富,写作能力较强,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份文员工作,虽然这份工作并不是她最理想的职业。象小张这种情况就属于因外部环境因素(如岗位需求、竞争程度等)导致求职后的专业不对口。但象小张这种转型可能是短期的,只是作为一个跳跳板,这种情况在后面的篇幅将会提到。

    如果把职业转型按时间阶段来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毕业时的转型,具体的就是指专业不对口;二是在职时的转型,包括行业转型、岗位转型等;三是职业角色的转型。现在我们对这三种职业转型作一下具体介绍。

    一是毕业时的转型。

    这种转型产生的原因前面已经详细作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下面我们对这种转型导致的结果作一下分析。不管是主观意识上的转型,还是外部环境影响导致的转型,或者是两者兼备,最终都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吧,毕业于师范院校外语专业的小王,由于个性和志向原因,不愿做一名教师而是成为了一名外企的业务员,虽然他找到了一份令他满意的工作,但最终选择的结果并不如他所料的那样:尽管他喜欢挑战,可又承受不了失败;尽管他不安于现状,可又害怕吃苦,眼高手低;尽管他满富热情,可又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因此,在经历了两年以后,还是没有太大的发展。同样,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毕业于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小张,由于学历、专业等原因,最终没有找到一份自己一直想从事的教师职业,而做了一名普通文员,可虽然她学历不高,却在工作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由于她知道这份工作的来之不易,而不断努力,同样两年后,她不但在学业上取得了本科文凭,工作上又得到了上司的赏识,而被提升为行政部经理。

    综合来说,毕业时的职业转型既有个人志向、愿望、性格、爱好等因素,也有外界环境因素,或者是两者的综合因素,但这些因素导致的转型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以后的职业发展,以后的职业发展不单单取决于本人的知识、能力、志向、兴趣,还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工作态度,这就象一个优秀的毕业生经过几年发展以后,可能不一定比学习差的学生发展好的原因。因此,对于求职时的转型,即出现的专业不对口,我们要理性看待,毕竟这只是走进职场的第一步,以后能否走的好,走的稳,走的顺利,还要看以后的发展。

    二是在职时的转型。

    在职时的转型主要包括岗位转型和行业转型,这种转型一般是发生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因专业因素发生的转型。比如一个学化学的大学生,刚毕业时,由于就业和生活压力,在没有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工作的情况下,暂时找了一份做销售的工作,之后,他一边工作,一边搜集相关招聘信息,经过半年以后,终于找到了一份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通过跳槽的方式又转型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时下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先就业再择业,这是对于在职时转型的一个很好概括。

    第二类是因个人自身因素发生的转型,这种个人自身因素包括自己的志向、性格、爱好、兴趣、能力、价值观、职业倾向等方面。现在有许多职业人士为了让自己在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往往通过专业机构进行职业测评,明确最适合自己职业,再加以选择和转型。比如一个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如愿找到了一个销售方面的工作,可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做销售,自己不擅长于人沟通,心理承受能力差,不适应在外奔波的工作方式,相反,他发现适合做网管方面的工作,因为他非常喜欢电脑,在大学时就非常喜欢看电脑方面的书籍,平时也经常与电脑打交通,软件和硬件都很精通,他的个性也适合这个岗位,最后,他向老板要求转型做网管,老板也答应了他的请求,最后他在网管这个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第三类是因行业因素导致的转型。吴先生是一家塑料厂的HR经理,在这家企业工作了两年后,发现自己每天仅忙于事务性工作,缺少工作挑战,而且制造行业相对待遇也低,因此吴先生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跳槽到一家专业销售公司做HR经理,象吴先生这种转型就属于行业因素导致的。

    第四类是因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发生的转型,这种转型是因为本人要争取更大的职业发展而产生的。比如张先生是一家软件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在以前,张先生一直单纯从事技术工作,突然有一天,老板提升他担任技术总监,就这样他从技术岗位转型到管理岗位,同时也实现了个人职业的提升。

    三是职业角色的转型

    所谓职业角色的转型,通俗地说,是指从一个打工者向经营者角色的转型,这种转型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个人事业上的成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通常这种转型,多数发生在以下几类人群中:

    第一类是高级技术人才。这类人才一般是先通过就业积累经验,把自己培养成某技术领域的技术专家,再通过创业,实现这种转型。

    第二类是知识型人才。这类人才有着较高的学历,渊博的知识,多数是在高校或研究院、研究所任职,后创业转型。

    第三类是有着强烈创业意识的人才。这类人才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从来不甘人下,从学生时代就做好创业的准备,比尔•盖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四类是生活所逼自寻出路的人。这类人主要是指下岗的失业人员等,因生活所逼,自谋出路来实现转型的。

    第五类是追求个人生活品位的人。这类人有着自己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但为了追求生活品位的提高,利用业务时间也经营自己的事业,他们具有双重身份,通常是白天是打工者,晚上是老板。

    当然,职业转型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原因,在此不再赘述。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