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利益群体越来越多元化,信息传递越来越便捷,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使企业陷入危机,如何成功地管理危机是每个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对每个项目经理能力的考验和挑战。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可使濒临绝境的项目转危为安,而不称职的项目经理面对危机则束手无策,会使企业信誉严重受损甚至丢掉市场。企业如果不战胜危机,危机就可能消灭企业。
危机是由主客观因素引起的,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或威胁,必须立即处理的突发事件。它会在瞬间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危机管理则是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危机所带来的损害,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采取的一系列应急管理措施。是规避、控制、减少损失,解决危机的过程。从而维护企业信誉,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一、迅速出击、查明原因
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查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处理好危机的前提。一是项目经理要勇于面对危机。要在事发的第一时间迅速赶到现场,查明原因。力求全面、客观、准确的查明事故发生的全部真相,要超常思维,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不遗漏重要情况和细节,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事件发生的全过程, 迅速找出解决危机的关节点;二是及时请专家咨询,避免犯同类错误。可请有关专家咨询,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 避免走弯路,分析突发危机的因果关系,抓住主要矛盾,确定危机性质, 制定科学正确的处置方案,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三是主动汇报,争取支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争取上级支持是处理好危机的重要手段。危机具有紧迫性和破坏性,不及时控制,会急剧恶化。处理突发事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时是一个项目难以承担的。及时向上级汇报,让上级了解危机发生的严重程度,赢得上级的支持和重视,使其迅速调集精锐力量,做好资金、设备和人力的充足准备。要树立全局观念,服从协调,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二、当即立断、控制事态
迅速控制事态发展是处理好危机的基础。危机包括突发期、扩散期、爆炸期和衰退期,如能把危机遏制在突发期,效果非常好的,一旦爆发,难以收拾。
一是迅速控制事态。面对危机,项目经理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要立刻做出正确反应,因在处理危机之前可供做出正确决策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尽快缓解矛盾,果断控制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否则会失去对全局的控制, 甚至错过处理危机的非常好的时机。因此,项目经理要反应敏捷,“从容”应对,冷静沉着, 果断行动,以“冷”对“热”、以“静”制“动”,要意志坚强,有胆有识,迅速拿出解决方案。
二是避免危机扩大。由于突发事件扑朔迷离,犹如瞬息万变的“战场” 。处理危机要实行统一领导,避免多头指挥,防止出现决策分歧,任何患得患失,莫衷一是的分歧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既要有冒险精神,又要有稳妥的解决方案,以有能力控制事态发展。同时要统筹兼顾,注意克服急于求成的情绪,防止“按到葫芦起来瓢”忙中出错。要及时抓住控制事态后的时机,创造性的平息危机,化害为利。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尽量避免媒体及外单位人员的介入,更不能采取报警等极端措施,以减少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三是处理的方法要科学有效。是否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是处理危机成败的分水岭。一旦找准危机产生的原因,要立即制定对策,要稳、准、狠,“快刀斩乱麻,杀鸡用牛刀”,果断处置,否则会贻误战机。如是内因就要下狠心处理有关责任人,如是外因要及时调整企业战略目标,重新考虑企业发展方向。既要把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坚持原则,保护企业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控制事态发展,化解矛盾,转危为安,避免企业受到重创。
三、积极整改、坦诚示人
积极整改,诚实守信是管理好危机的关键。危机不是死亡,而是超越自我的动力。一个优秀的企业越是在危机的时刻,越能显示出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
一是真诚配合,及时沟通。加强沟通,及时掌握有效信息是处理好危机的重要手段。危机处理的过程,也是企业与社会公众沟通的过程。如遇业主及上级检查就要加强与检查单位沟通,全面掌握情况。如有条件也可利用老朋友、老战友的关系,提前了解检查人员的构成,检查的内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失。如是经营方面的危机要让当事人立即离开现场,制定对策,抓紧处理,防止久拖不决。无论事件涉及的对手是企业还是个人,是政府还是媒体,都要真诚地尊重对方及时加强沟通,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要利用这个机会广交朋友,特别是与媒体和政府打交道的时更是如此。
二是抓住“战机”,快速整改。“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辨证地阐明了危机的本质及双重性,危机可以暴露企业的弊端,同时也是向社会展示形象的机会,如处理得当,同样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2001年7月,新长铁路项目部因未和劳务队处好关系,致使该劳务队将项目部施工中的问题举报到省有关部门。在接待省纪委检查组时,我们争取主动,快速整改,在检查组查工地之前,工程全部达到质量要求。为配合好检查,分别成立现场、资料和接待三个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检查组查到那里我们就配合、服务到那里,每天向检查人员每人送一份情况汇报,15天不间断,始终把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让检查组感到十二局既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也是一个有实力的企业。检查组撤离的第二天,检查人员还未上班,就派工作人员赶到南京,把整改措施和对有关人员的处理情况报到省有关部门,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表扬,使危机变成了机遇。
三是分解责任,化解风险。及时有效的分解责任,是化解风险维护企业利益的重要措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作为企业,在发展中遭遇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危机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懂常识,麻木不仁或茫然无知。
首先是要勇于承担责任。危机是每个企业都不愿面对的问题,如果刻意隐瞒或消极对待,对企业的伤害是致命的。当危机来临时,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强调客观,要以企业的长远利益为重,从主观上深查原因,属于企业承担的责任就要勇于承担,并给予受害方一定的物质和资金补偿,已经决定,要尽快兑现;其次是要善于分解责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可找出天气的原因,地理的原因,设备的原因,外部的原因等等。分解责任要有理有据,合理合法,不能推卸责任,这样才能真正减少企业的损失和风险;再就是要着眼长远,进退有度。只要是企业的责任就要公开道歉并承认过失,始终做到诚实守信,以表明企业解决危机的决心和能力,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取信于社会。项目经理在与媒体或当事人交往时,要注意权衡利弊,进退有度,切忌感情冲动或斤斤计较。必要时可由组织出面,到政府、业主、媒体等相关单位作工作,寻求支持和帮助。要注意尊重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宗教习惯,其中包括对对手的尊重。企业的生存是百年之计,而危机事件只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故事”,必须着眼长远,该取舍时果断取舍,以免因小失大。
企业在处理危机中表现的态度和行为,真诚和善意,牺牲和妥协都将成为企业文化和形象的组成部分。因此,参与处理危机的人员,要始终表现出良好的修养和素质,不得因个人行为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实践说明,一次成功的危机处理,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关系资源和公众支持。
四、预防为主、未雨绸缪
预防为主、未雨绸缪,总结提高、标本兼治是管理危机的目的。隐患险于明火,预防胜于救灾”。严格地说,一切危机和灾难都是人为的,是人类不理智、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结果。
一是牢固树立危机意识。一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必会遭到横逆,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在生产经营中,要教育员工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要看重责任,忠于企业,牢固树立预防、规避风险的意识,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要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要举一反三,把外事当家事,防止悲剧重演;二是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危机是悬在企业头顶的一把“长剑”,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没有危机感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在企业内部要设立危机应急团队,要时刻做好防范危机的准备,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健全危机管理机制,对有关人员定期培训,以掌握管理和处置危机的能力,一旦危机来临能从容应对;三是注意细节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都来自于对细节的精确把握。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不要忽略了微小的细节管理,因细节决定成败。世界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企业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落实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要甘于做好每一项平凡的具体工作,扎扎实实,紧抠细节。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眼高手低的倾向,提倡注重细节管理、把事情做实,把小事做细。抓好安全、质量、经营和劳务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以防患于未然。
古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企业管理更是如此。当前,集团公司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并举,是每一名员工的责任。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当危机临头时再挽救,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危机重在防范,只有防范危机于未雨绸缪,才能扭转危机于旦夕之间。
安迪.格鲁夫曾说:“优秀的企业安度危机,平凡的企业在危机中消亡,只有伟大的企业在危机中发展自己”。企业管理如同“刀尖上跳舞”, 要始终做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只有在危机尚未来临时预测危机,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发现危机,在危机带来危害时消除危机,在危机中发现机会、驾驭危机、控制危机,利用危机,才能化险为夷,管理好危机,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