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财务软件: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排头兵

    财务软件是我国软件业发展最好的一块,既普及了应用,又产生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公司。

  7月3日,在用友见到了许建钢。和本栏目中以往经常出现的白发苍苍的受访者不同,许建钢年富力强。年龄不代表阅历,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史中,许建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初期探索

  许建钢现在的身份是用友副总经理、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当年,作为财政部会计司电算化处处长,许建钢主抓会计电算化。

  早在1976年,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和财政科学研究院任教的王景新便率先提出将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于财会工作,实现我国财会数据处理电算化的构想,并开始致力于建立电算化软件的模型。1979年,财政部拨款500万元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展试点,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当时用的计算机还是从原东德进口的。

  为总结一汽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情况,1981年8月,在财政部、一机部、中国会计学会支持下,“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在长春召开,在这次讨论会上,“会计电算化”作为概念被提出。

  那时,“开源节流”成为国企改革的核心,“节流”的核心是财务规范化和明晰化, “会计电算化”一时间成为深化改革的工具。一直到1988年,国内不少企事业单位都自行开发设计专用的财务软件,这一时期属于我国财务软件的“定制时代”,也被人称为“萌芽期”。

  许建钢回忆:“那时候,通用软件特别少。外国软件公司还没重视中国市场,国内也不时兴买软件,大家都是自己去开发。那时候很多厂长、会计师已经意识到要用计算机了。”

  据介绍,当时由于一家一户地自己开发软件,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许多单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盲目投资开发,看上去好象遍地开花,实际上结果很少。当时通用会计软件寥寥无几,会计软件严重地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还谈不上会计软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财政部作为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部门,从1988年中到1989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为在促进会计软件通用化的基础上,还必须实现会计软件的产业化。

  那时,财政部曾经专门开设了一个财务电算化硕士班,许建钢、徐少春(金蝶创始人及现任总裁)都是第一期学员。毕业后,许建钢分配到财政部会计制度司工作。“当时我们主要负责推广会计电算化,但是连通用软件都没有,推广什么呢?所以推广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先研究怎么开发软件。”许建钢说。

  怎么扶持通用财务软件的开发和发展?财政部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投资开发通用软件给大家免费用;一是鼓励软件公司开发商品化软件。当时计算机界还把软件的商品化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认为不彻底解决软件的盗版问题,就不可能有软件的商品化。许多从事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人支持选择第一条道路,但实践证明很难实现。最终财政部选择了后者。

  1989年,财政部颁布了中国知名个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提出了对财务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这个管理办法是许建钢起草的,后来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许十条”。(参见链接)规定同时提出实行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制度,“许十条”即作为评审标准。

    影响全局的评审制度

  “评审”相当于一道门槛,避免了重复开发和粗制滥造的软件进入市场,也给市场立了一个规矩,对日后中国财务软件的发展意义重大。

  1989年,清华大学璞群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王景新教授研究开发的中国知名款财务软件——“先锋通用财务系统”通过财政部的评审,在短短几个月内销售量急剧增长。

  “评审起到了广告的效果,通过评审的财务软件卖得特别好。”许建钢笑言,当时评审一通过,这些软件的名字一上报纸,立刻大卖,比现在的广告管用多了。

  90年,用友也通过了评审,紧随其后的是功能较多和浪潮。从91年到92年,陆续有几个财务软件通过评审。不同出身、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财务软件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指导和推动下,逐渐汇聚成一股波涛汹涌的产业潮。用友、安易、天大天财、金蝶、新中大、金算盘等一大批专业财务软件公司,支撑起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半壁江山。

  90年代初,在人们对软件还不了解,对于商品化的软件更不了解的时候,通过评审推动商品化财务软件的应用,最终是带动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在许建钢看来,这就是我国财务软件产业在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的谜底。

  据许建钢介绍,评审工作越开展,工作越细致、越复杂,财政部专门成立了电算化处。一些国外厂商对此也重视起来。有些外资企业用户在选择软件的时候也会问到财务软件部分是否通过了政府评审,很多国外软件也纷纷要求参与评审。财政部大约评审了40多家软件,其中包括一个国外软件。

  1996年左右,评审工作慢慢停顿了,到1998年机构重组的时候,基本上就撤消了电算化处,财务软件的评审工作也告一段落。这时,我国软件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评审制度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遍地开花

  1994年,在“十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财务部又制定了《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取代“十条基本原则”,成为中国财务软件的新标准。

  有了标准化的通用软件,接下来便是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当时,全国有1200万会计人员,大部分人连电脑都没有摸过。财政部决定“由社会力量实施培训”,并于1994年推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全国性培训计划”。

  根据计划,全国财政系统只负责核批当地培训点,无论是大中专院校还是电脑公司,只要具备培训能力,都可申请建培训点。一方面,电脑培训本身就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同时,会计电算化培训得到所有财务软件公司竞相支持,先后有15家软件为培训点开发了教学软件,各地区、各企事业单位都积极组织了会计电算化培训,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国建立了1000多个培训点。会计电算化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培训高潮。

  软件公司也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培训中来。许建钢告诉记者,当年的软件市场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规律,那就是哪家软件公司的培训做得好,哪家的财务软件就卖得好。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高温”持续了三年,到2000年,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了初级培训,有10%~15%接受中级培训,5%接受高级培训。

  软件公司之间的竞争在94年、95年达到白热化。很多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中心也开发出财务软件,并通过了财政部的评审,从而加入到竞争的队伍中来。一开始,大家只是在地区之间较劲,后来扩大到全国范围。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