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分析评论】国产数据库的发展,一直是中国软件业界关注的问题。 “2006中国首届杰出数据库工程师评选”活动启动大会在5月的北京正式启动,这是一个面向全国评选数据库优秀人才的活动。
知名数据库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世渭在会上提起国产数据库时表示“中国不仅仅数据库人才很充沛,而且中国有能力研发自己的数据库,并且找到自己的位置!”
国产数据库差距不小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仅有达梦、人大金仓、神舟软件、东软等几家,而且生存状态并不乐观。以达梦数据库为例,16年来的努力,已经在银行、消防、电子政务、税务、教育等行业有了一些应用,05年销售额达到了5000万,并且还在不断成长。 尽管如此,95%以上的中国数据库市场还是由国外的数据库厂商占据了,国产数据库的市场份额不到5%。
数据库用户们对于国产数据库的看法很多,但是总体是“不了解、不信任”,表现出的结果是不敢使用,或者很少使用。
业界分析归纳起来国产数据库不乐观的原因:一是产业化道路时间短,基础薄弱,尚未实现市场收益与自身投入的良性循环;二是受制于国际厂商垄断与盗版软件夹击;三是没有找到清晰的市场定位和盈利模式。
细分市场是机会
纵观数据库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规律。IBM作为业界认可的Relational Database鼻祖,它的DB2诞生于60年代,后来逐渐发展为成熟的关系型数据库。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DB2一家独大的局面,80年代后Oracle、Sybase陆续成长起来,成为数据库领域的后起之秀。Oracle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库与操作系统的自由切换。Sybase的最大亮点是开放,运行在客户端的应用不必是Sybase公司的产品。
“当年的关系型数据库能发展起来,关键取决于它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IBM研究院院士王云表示。换句话来说,Oracle、Sybase之所以能够崛起,缘于他们能满足生态链的某种细分需求。
从现在数据库市场态势来看,国产数据库要“后起而秀”似乎比当年Oracle、Sybase更为不易,但不能说没有机会。唐世渭表示:“国产数据库没有建立起一个研发、投入、应用、回报,再投入、再研发、再应用……这样一个完整有机循环的生态结构,所以国产数据库在市场上的呼声还是弱小。但是从人才角度来说,中国要发展国产数据库,是充足的!”